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到民间采风去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 到民间采风去

  • 格式:  PPT
  • 大小:  2.95M    63张
  • 时间:  2016-02

到民间采风去——漫画之乡安陆ppt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到民间采风去——漫画之乡安陆ppt课件到民间采风去——漫画之乡安陆ppt课件到民间采风去——漫画之乡安陆ppt课件到民间采风去——漫画之乡安陆ppt课件
到民间采风去
湖北安陆
安陆标志——大转盘
中国漫画之乡——安陆市
安陆市位于湖北省东北部,距省会武汉100公里,总面积1344平方公里,总人口62.6万人。安陆市楚文化发祥地,是历史上的郧子国、江夏郡、德安府所在地,自古人荟萃,名人辈出。战国楚令尹斗子文、汉代黄香、宋代宋祁、明代何迁、近代耿丹,陈墨香均为本籍盛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唐代大诗人李白“酒瘾安陆,蹉跎十年”期间娶故相孙女许氏为妻,留下百余首不朽诗篇和无尽的美好传说,千百年来,广为流传。
安陆群众性的漫画创作活动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初期以文化馆单位的干部职工为骨干,后发展为工人漫画创作群、国际漫画创作群、农民漫画创作群和儿童漫画创作群等。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创作人员达140余人,其中骨干作者40余人。编辑出版了《邓小平理论诗画》、《廉政漫画作品集》等10多本书目。
1993年12月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漫画之乡”;2008年11月通过复评,安陆再度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漫画)之乡”。
认识方言
1 北方方言(北方话)——北京话为标准语
2 吴方言(江浙话)——苏州话为标准语,今多
以上海话为其代表
3 闽方言(福建话)——厦门话为标准语
4 湘方言(湖南话)——长沙话为标准语
5 赣方言(江西话)——南昌话为标准语
6 客家方言(客家话)——梅县话为标准语
7 粤方言(广东话)——广州话为标准。
中国的七大方言:
北方方言,也称官话方言,就是广义的北方话。通行地区非常广大:长江以北各省全部汉族地区;长江下游镇江以上、九江以下沿江地带;湖北省除东南角以外的全部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和湖南省西北角地区;云南、四川、贵州三省的汉族地区。使用人口64000万以上。(北方地区、湖北大部、四川、云南、贵州、湖南北部、江西沿江地区、安徽大部、江苏大部)北京话、西安话、南京话、成都话为北方方言的代表。
安陆方言属北方方言--江淮官话--黄孝片,黄孝片主要包括湖北省黄冈市的黄州、红安、团风、蕲春、英山、武穴、麻城、罗田、浠水、黄梅;孝感市的孝南、孝昌、安陆、大悟、云梦、应城;武汉市的黄陂区、新洲区;随州市的广水;鄂州市的鄂城;河南省的新县;江西省的九江、瑞昌等地。安陆方言和普通话比较接近,语法出入也较少,但词汇和声调有较大的区别。
方言举例:
月母子=未满月的产妇 天涩=雨天
名胜古迹 —— 金泉禅寺
白兆山山门
李白纪念馆
金色府河
文化传说
白兆山传说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湖北省安陆市西北是一眼不到边的大地平川,骑马跑上三天三夜也到不了地头。那么,什么时候又有了白兆山呢?这话还得从玉皇大帝那儿说起。玉皇大帝手下有一位专司起草圣旨,发布圣俞之职的官儿太白金星。这太白金星姓李名长庚。他文思敏捷,才华横溢,是天廷难得的文官。但他嗜酒如命,常常喝得酩酊大醉。一天,玉皇大帝令太白金星向人间下达一道圣旨,要人们三天吃一餐饭。谁知他接过圣旨后,见天色尚早,就跑到广寒宫里同吴刚一边饮酒一边下起棋来。俩人一局棋没下完,酒却喝了一壶又一壶,都不知不觉的有些醉意了。蒙胧醉意中,太白金星的衣袖拂掉了棋盘上的一枚棋子。
这枚棋子自天而降,“轰隆”一声巨响,落在了安陆西北三十里外的地方,变成了一座高千仞的大山。由于棋子落地时产生的巨大冲击力,砸得地上乱石滚滚,烟尘蒙蒙。于是人们就把那地方叫做“烟店”。那些乱石也就变成了大大小小的山峰、山岭。也正是棋子落入下界的“轰隆”一声巨响,把太白金星的酒给震醒了一大半。他突然记起了玉皇帝令他向人间传达圣旨的事。就似醉非醒的慌慌张张地来到南天门,向人间发话道:“玉帝有令天下百姓今后一日只准吃三餐饭,不得有误!”。后来,玉皇大帝知道太白金星因为贪杯误传了旨,就把贬到凡间让他投胎到四川江由一位李姓人家,取名李白。
安陆历史名人
宋庠(996~1066),字公序,原名郊,入仕后改名庠。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生于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后徙开封之雍丘。宋庠是乡试,会试、殿试都是第一的三元状元。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甲子科状元。初仕擢大理评事,通判襄州,召直史馆,历三司户部判官、同修起居注,后被刘太后看中,破格升为太子中允,再迁为左正言。太后病逝,宋庠为知制诰。曾上疏建议科举应文武分试,被采纳,不久,知审刑院,当时,密州一霸王澥私自造酒,并杀人灭口,宋庠不顾当朝宰相陈尧佐说情,异常是坚决地判王澥死刑,大快民心。又迁左正言、翰林学士、参知政事、枢密使,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深为仁宗亲信。
门下孝子黄香
扇枕温衾
黄香小时候家里非常贫穷,九岁时母亲便去世,又没有兄弟姐妹,只有他和父亲相依为命。黄香除平时帮助父亲操持农活、料理家务外,冬天还要为父亲暖和被子,夏天为父亲扇凉席子,对父亲十分尽心尽孝,人们都夸他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唐李翰就有“老莱斑衣,黄香扇枕”之语。
节日探源
春节
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日期: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对于中国人来说,最隆重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就是春节了。
风俗习惯:春节,我国城乡张灯结彩,常举行一系列喜庆活动,如放鞭炮、贴春联、贴年画、舞龙、舞狮、吃年糕等。年初一早晨人们相见,总要以"恭贺新禧"、"祝君如意"等来互相祝福。
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人们经过一年辛勤劳动,在岁尾年初之际,用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恩赐,逐渐形成了庆祝岁首的风俗。春节的命名始于1913年。当时任内务总长的朱启钤先生向袁世凯提出一个《定四时节假呈》,“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夏节”、“秋节”、“冬节”则没有放假休息。这一制度一直沿用下来。
春节的起源:
元 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
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有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踩高跷,舞狮子等。
元宵节简介
元宵节的由来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正月十五夜
唐·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四月5日左右。
唐代诗人 杜牧
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风俗习惯:拜祭祖先
清明节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王侯家。

【理解】:春城长安处处都有柳絮扬花飞舞,寒食节里春风吹拂着宫苑的柳树。天黑时汉宫内传出朝廷赐的烛火,王侯家里弥漫着蜡烛燃烧的烟雾。
关于此节日缘何而起,历来众说纷纭。较为普遍的说法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相传春秋时,帮助晋文公复国的大臣介子推功成身退,隐居绵山。为迫使他出山做官,晋文公于清明前夕焚山烧林,不料介子推宁愿抱树焚身,也不愿从命。文公伤心之至,决定把绵山封给他,称为"介山",还规定每到介子推被烧那天,禁火3天,不吃烟火食。从此,清明前夕便有了"寒食节",寒食活动一直延续到清明日。
清明节的起源
端午节
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
民俗习惯:吃粽子——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挂香袋
吃粽子
插菖蒲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并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从此,每年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端午节起源
织女是王母娘娘的第七个女儿(又叫七仙女),她私自下凡,与父母早逝的牛郎成亲。在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后来,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他们勃然大怒,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牛郎急忙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一霎间变得浊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此外,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
牛郎与织女
七夕
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一说: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
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
每年 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 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理解】在一个秋天的夜晚,蜡烛发出白色的冷光给画屏增添了几分凉意,一个孤单的宫女正拿着丝绸做的小团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夜深人静寒气袭人,皇宫的石阶更是冷冰冰的,可是那个宫女依旧坐在皇宫的石阶上仰望着牛郎织女星沉思。
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中秋节
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
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
故称中秋节。
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
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
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
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 等。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起源: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去。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 妻子,名叫嫦娥。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待后羿率众人外出狩猎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重阳节
《易经》将“九”定为阳数,
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
“重阳”。

我国政府于1988年定重阳节为敬老节,每年
九月初九,全国开展敬老活动,关心老人生活,
请老人参加庆祝会,观看文娱演出等。
民俗习惯:

重阳节秋高气爽,风
清月洁,故有出游登高、
赏菊赋诗、插茱萸、饮菊
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
抬头仰望明月,可见当中有些黑影,在我国便传说这就是吴刚在伐桂。唐代,演绎出吴刚砍桂的神话,传说月中桂树高达五百丈,这株桂树不仅高大,而且有一种神奇的自愈功能。有一位西河人姓吴名刚,本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而他也不断的砍下去 。
传说:吴刚伐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望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采桑子 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农历九月初九。
我国政府于1988年定重阳节为敬老节,每年
九月初九,全国开展敬老活动,关心老人生活,
请老人参加庆祝会,观看文娱演出等。
重阳
民俗习惯:
重阳节有出游登高、
赏菊、插茱萸、放风筝、
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
习俗。
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了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恒景病愈后辞别了妻子和乡亲,决心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访遍名山高川,终于打听到东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在仙鹤指引下,仙长终于收留了恒景,仙长教他降妖剑术外,又赠他一把降妖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了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茯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
重阳节的由来
恒景回到家乡,到了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然后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吹来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瘟魔戛然止步,脸色突变,恒景手持降妖剑追下山来,几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剑下。
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传下来。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宋*李清照*醉花阴*重阳: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唐*李煜*谢新恩: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堕,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唐*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北宋*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北宋*柳永*斗百花:眼看菊蕊,重阳泪落如珠,长是淹残粉面。
北宋*晏几道*阮郎归:绿杯红袖称重阳,人情似故乡。 南宋*辛弃疾*踏莎行: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唐*白居易*九日登巴台:去年重阳日,漂泊湓城隈。 今岁重阳日,萧条巴子台。 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总角:古代儿童把头发扎成像一对牛角般的 小髻,称总角。后人因用“总角”代指童年。 垂髫:也指童年。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 子,头发下垂。后因以“垂髫”指童年。 及笄jī:笄是古代妇女用来固定盘发的簪zān 子。及笄指女子至15岁时,把头发 簪起表 示已成年。 豆蔻kòu: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弱冠: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 发 戴冠,表示已成年。
语言与风俗
彝族风情
彝族地区素有“火之故乡”的美誉,彝族人民能歌善舞,秉持着先人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音乐舞蹈传统和口头艺术,在火把节习俗形成的歌调、传说乃至史诗表演等也当属“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宗重要传承。
火把节的起源与 发展走向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火把节的原生形态,简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在今天的山地社会,我们依然能够从种种民俗事象的考察中发见到这个节日“祭火”的信仰观念与文化内核。
火把节的起源
藏族节庆
观花节: 藏语叫“若木鸟”,是观山的意思,每年的农历六月十八举行,一般是以各村寨为主,一起下帐房游耍,每次的活动,少则三四天,多则十来天。过观花节期间,人们向前来参加游玩的客人敬献哈达,并热情地迎进帐房,盛情款待。到了夜晚,男女老少手拉手,在舞队首领手中的串铃伴奏下,围着篝火,踏着优美的舞步,唱着民歌、载歌载舞,以至通宵达旦。
藏族的礼仪
赠送哈达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礼节,“哈达”之意是:“神的光辉、萦绕的祥云,神灵的化身,它表示与神同在,幸福无边,吉祥如意”。 向对方馈赠哈达时,必须由双手捧献,接方也必须用双手领受。切忌用一只手相送或受礼。不论年龄与职位,一般是在较重要或特殊的交往中互赠哈达,常见是下辈敬献给师长,而师长不回赠;德高望重的活怫或师长,受礼后,又把哈达回赠给献者,这时上身要向前倾.能使回赠的哈达,用双手举过头挂在脖子上,以表示感谢。所领受的哈达,人们都要珍藏起来,或挂在屋内较高、洁静的地方。
热闹的泼水节
傣族风情
泼水节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泼水节是傣历的新年,节期在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之间,相当于公历4月。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 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五、思考讨论
有不少人,一方面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追求“洋气”“时尚”,另一方面却到云南、西藏、贵州等边远地区去旅游、考察,表现出对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极大兴趣。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试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