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到民间采风去
付尊扣
贵州松桃大坪中学
学习目标:
1、了解家乡,关注家乡、欣赏家乡,热爱家乡。
2、通过活动,学会欣赏民俗文化,增强保护民俗文化的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搜集、归纳整理、分析提炼材料的能力,并能创造性提出个人的观点和建议。
一、家乡素描
二、讲我方言
三、乡土发现
四、节日探源
五、思考讨论
一、家乡素描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的家乡在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方面有什么特色? 你的家乡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哪些有影响的人物?
向班上同学介绍一下你的家乡。
松桃的名胜古迹
——数一数,看看你知道多少?
名胜风景区有:佛教名山弥勒道场、人类净土-梵净山、苗疆古战场-苗王城、明清古镇-寨英、马槽河大峡谷(苗王谷)、苗疆边墙-中国南长城、梵净明珠-潜龙溶洞群、黄连梯田。 云落屯悬棺、虎渡口遗址、红二六军会师地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浓郁的苗族文化,有被文化界誉为“戏剧活化石”的苗族傩戏,堪称”中华百绝的“上刀山、下火海”等民间绝技蜚声海内外,剽悍激越的苗家狮舞
【松桃历史名人】
杨 芳(1770~1846),字诚村,松桃厅城关人。自幼家道贫寒,好读书,苦练武,迫于生计,投身行伍。乾隆六十年(1795)石柳邓、吴八月领导湘黔苗民起义,他侦察报信,得上司赏识,提为台拱营守备。嘉庆二年至四年(1797~1799),随军到湖北、四川、陕西清剿白莲教义军,每战皆为先锋,赏戴花翎,擢升为江营游击。五年四月,嘉庆帝对他倍加赞赏,赐他“诚勇巴图鲁”名号,升广西新泰协副将。十一年(1806)初,调任固原提督。十五年十月,调任陕西西安镇总兵。十九年(1714)至道光十八年又先后调任甘肃、湖南、直隶、固原、广西、四川等省提督 。
石柳邓( ? ~1797),松桃厅大塘汛大寨营苗百户,乾嘉苗民大起义的发起者。乾隆六十年(1795)正月,石柳邓同石三保、吴八月等人在黄瓜寨召开军事会议,提出“逐客民,复故地”的口号,首举义旗,转战黔东、川南和湘西,在平陇会师后,被“吴王”吴八月封为“开国将军”。1797年在永绥与清兵激战中英勇牺牲。
【松桃历史名人】
罗启疆(1902~1940),字封荣,后改效之,松桃县达车乡张坝堰人。民国10年(1921)秋,罗启疆立志从戎,投入川军罗觐光师,任连长。次年,被保送到云南讲武学堂第十八期学习。民国13年(1924)毕业回原部,升任师警卫营营长。芦沟桥“七·七”事变。罗启疆奉命抗日,在新余奉命整编为八十二师,被升任为中将师长。6月,率师参加武汉保卫战,抗击日寇。民国29年(1940)4月初,在岳阳病逝。病逝后,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发来褒扬令:“罗启疆积劳病故,殊堪震悼,着追赠陆军上将;遗迹交国史馆编纂;葬于衡山。”
龙世昌(1928~1952),苗族,松桃县平茶乡抵哨村(今世昌乡世昌村人)。1948年,龙世昌被抓到镇远师管区当兵,编入国民党89军328师984团直属炮连。1949年12月底,龙世昌所在国民党部队在贵州晴隆起义。1951年4月,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任班长,随部队向北开发。10月,入朝参战。1952年10月14日参加了朝鲜上甘岭战役。10月19日,战斗很激烈,龙世昌用胸膛顶住爆破筒,炸掉了美军的地堡。龙世昌英勇地与敌人同归于尽,壮烈牺牲。
【松桃历史名人】
戴大醇(1835~1875),字金镛,号和亭,孟溪黄花咀村人。咸丰年间入黄平州庠生,同治初加恩武进士,平生务桑梓事,不乐宦游,热心练兵丁,筑寨堡、颂息安民及百姓福利事业,系孟溪的检茂书院、贸场、会馆、苍圣宫、牛王庙等创始人之首,又善文学,撰写有《白马洞跋》及《朝阳寺记》等著作。
吴勉安(1888~1932),又名吴国梁,大坪区矮冲坪人,清末秀才。1914年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毕业后,曾参与刺杀袁世凯的行动,后因事泄被捕。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军教导师师长、第十军中将参谋长等职。1927年解甲经商。1932年又出任贵州省警备司令之职。同年3月,被国民党61师师长雷鸣九派爪牙刺死于松桃凉亭坳下的四方井。
二、认识方言
1、北方方言(北方话)——北京话为标准语
2、吴方言(江浙话)——苏州话为标准语,
以上海话为其代表
3、闽方言(福建话)——厦门话为标准语
4、湘方言(湖南话)——长沙话为标准语
5、赣方言(江西话)——南昌话为标准语
6、客家方言(客家话)——梅县话为标准语
7、粤方言(广东话)——广州话为标准。
中国的七大方言:
松桃方言
你是哪网子的-----你是哪里的 你从哪个狼场来-----你从哪里来 相阴---便宜 嘎(第三声)---肉 颗颗哉---一点点 哭赖包---大多指小孩爱哭 克心波=膝盖, 隔利=洗澡搓出来的某种不干净体, 你要张个的满??___你要干什么?? 牙包谷--下巴 铁嘎--火钳 拿根我稀哈--拿给我看一下 娃娃崽(苗话是带带给)----男生 妹妹崽(苗话是邓趴)----女生 千翻,曹婆,曹维,-----形容某人很作怪
松桃方言
你莫黑我----你不要吓我 我着你黑老火了好没----我被你吓死了好不好 搞饭了没-----吃饭了没有 黑吗秋岗--- 黑、脏 嘎公、嘎婆----外公、外婆 改放还(hai)------解放鞋 老子气心慌了-----我很生气 渠算儿(蚯蚓),丁丁猫儿(蜻蜓),
爪母关(蚱蜢),), 靴毛---- 开玩笑 七饭----吃饭 慢港----等一下,一会 洋辣子,海茄子----西红柿
鼻立嘎嘎——————鼻屎
三、乡土发现
松桃特产
松桃桐油
野生牛肝菌(荞粑菌
松桃苗绣、银饰
松桃绿茶
松桃卤鸭子
松桃珍珠花生
松桃小吃
蒿菜粑蒿菜粑,又叫粉粑。
锅巴粉又名绿豆粉
“盘信豆腐”雪白、细嫩、味鲜
社饭,即“社”日做、吃的一种饭食。烂糊桥米豆腐:苗族酸鱼:苗族“务叭笑”:“务叭笑”即酸汤
松桃油粘米豆腐
寨英个个米豆腐
大坪豆腐干
松桃金果牌花生脆片糖
松桃民族文化
苗族特技——上刀山
松桃民族文化
苗族特技——上刀山、
松桃民族文化
苗族特技——斜走大刀
松桃民族文化
苗族特技——斜走大刀
松桃民族文化
苗族特技——下火海
苗族绝技——下油锅
松桃民族文化
松桃民族文化
苗族文化——傩戏巫傩
松桃民族文化
苗族特技——秤杆提米
松桃民族文化
中国花鼓艺术之乡-正大瓦窑
松桃民族文化
苗族花鼓——四面鼓
松桃民族文化
盘石狮舞
盘石狮舞
松桃民族文化
松桃民族文化
中国滚龙艺术之乡-寨英
松桃民族文化
寨英滚龙
松桃民族文化
松桃民族文化
炸龙
松桃民族文化
梦溪花灯
四、节日探源
中国传统七大节日,你知道吗?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
端午节、七夕节、
中秋节、重阳节
春节:
风俗习惯:春节,我国城乡张灯结彩,常举行一系列喜庆活动,如放鞭炮、贴春联、贴年画、舞龙、舞狮、吃年糕等。年初一早晨人们相见,总要以“恭贺新禧”、
"祝君如意"等来互相祝福。
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人们经过一年辛勤劳动,在岁尾年初之际,用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恩赐,逐渐形成了庆祝岁首的风俗。春节的命名始于1913年。当时任内务总长的朱启钤先生向袁世凯提出一个《定四时节假呈》,“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这一制度一直沿用下来。
春节的起源:
元宵节习俗有: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踩高跷,舞狮子等。
元宵节:(农历 ) 正月十五
元宵节的由来
汉高祖刘邦死后,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四月5日左右。
风俗习惯:拜祭祖先
清明节:
相传春秋时,帮助晋文公复国的大臣介子推功成身退,隐居绵山。为迫使他出山做官,晋文公于清明前夕焚山烧林,不料介子推宁愿抱树焚身,也不愿从命。文公伤心之至,决定把绵山封给他,称为"介山",还规定每到介子推被烧那天,禁火3天,不吃烟火食。从此,清明前夕便有了"寒食节",寒食活动一直延续到清明日。
清明节起源: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民俗:吃粽子,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挂香袋
吃粽子
插菖蒲
端午节起源:
战国时期,
屈原为楚国忧愤跳江而亡,楚人为纪念屈原之死,把这一天作为节日。
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
节日来源:
牛郎织女
鹊桥相会
中秋节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吃月饼
赏月
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节
吃月饼 、 赏月
民俗习惯:
重阳节秋高气爽,风
清月洁,故有出游登高、
赏菊赋诗、插茱萸、饮菊
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
农历:九月初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望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了恒景的父母,恒景辞别了妻子和乡亲,决心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有位仙长收留了恒景,除教他降妖剑术外,又赠他一把降妖剑。
重阳节的由来
恒景回到家乡,到了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山上,然后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瘟魔冲出汝河,刚扑到山下,突然吹来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瘟魔戛然止步,脸色突变,恒景手持降妖剑追下山来,刺死瘟魔。
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传下来。
五、思考讨论
有不少人,一方面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追求“洋气”“时尚”,另一方面却到云南、西藏、贵州等边远地区去旅游、考察,表现出对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极大兴趣。
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试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