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到民间采风去
一、认识方言
1 北方方言(北方话)——北京话为标准语
2 吴方言(江浙话)——苏州话为标准语,今多
以上海话为其代表
3 闽方言(福建话)——厦门话为标准语
4 湘方言(湖南话)——长沙话为标准语
5 赣方言(江西话)——南昌话为标准语
6 客家方言(客家话)——梅县话为标准语
7 粤方言(广东话)——广州话为标准。
中国的七大方言:
河南的方言
河南方言包括河南省九十八个市县、河北省南部二个市县、山东省西南部三十一个市县、山西省西南部汾河谷地二十八个市县、安徽省淮河以北二十二个县市和淮河以南的凤阳县—蚌埠市—霍邱县—金寨县、江苏省徐州市—宿迁市—连云港市东海县赣榆县、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北宋时期中原之音基本定型,与今日河南方言几乎完全一样。今日北方官话之所以与河南方言大同小异,是历史上北方官话区长期以河南方言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语汇和语法系统而形成的。
河南的名胜古迹
——数一数,看看能认出多少?
登封少林寺
少林寺的历史久远,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32年后,印度名僧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传授禅宗。以后,寺院逐渐扩大,僧徒日益增多,少林寺声名大振。达摩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少林寺被称为禅宗的祖庭。禅宗修行的禅法称为“壁观”,就是面对墙壁静坐。由于长时间盘膝而坐,极易疲劳,僧人们就习武锻炼,以解除身体的困倦。因此,传说少林拳是达摩创造的。
少林寺在唐朝初年就扬名海内。少林寺和尚13人,在李世民讨伐王世充的征战中助战解围,立下了汗马功劳。唐太宗李世民后来封昙宗和尚为大将军,并特别允许少林寺和尚练僧兵,开杀戒,吃酒肉。庙内有一块<<唐太宗赐少林寺主教碑>>,记述了这一段历史。由于朝廷的大力支持,少林寺发展成驰名中外的大佛寺,博得“天下第一名刹”的称号。宋代,少林武术又有很大提高,寺僧多达2000余人。在明朝,少林寺到达鼎盛时期,从清朝开始衰落。
洛阳白马寺
白马寺在洛阳市东12公里,初创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一千 九百多年的历史,我国最早的一座佛寺,被尊誉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有"中国第一古刹" 之称。 传东汉明帝刘庄夜梦金神,从西而来,飞绕殿庭。于是,派十八人出使西域,拜求佛法, 在大月氏(今阿富汗一带)遇天竺(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得见佛经佛像。永平十年,汉使梵僧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返洛,翌年建寺,遂以白马为名。 唐代时规模宏伟,香火隆盛。明代嘉靖三十四年予以重修,大体上奠定今白马寺的规模和布局。现有面积约4万平方米。分布在南北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清凉台和毗卢阁等;殿内造像以大雄殿内所存之元代干漆造像三世佛 ,二天将、十八罗汉最珍贵。此外还有元、明、清各代的泥塑像,唐、宋、元、明各代的经幢碑刻以及齐云塔、天竺高僧墓、焚经台等古迹。 寺中的大佛殿内高悬一口大钟,洛阳八大景这一的“马寺钟声”即由此而来。据说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更深人静之时,僧人杵击这只大钟,钟声会响遍方圆十里,经久不绝。更奇妙的是,由于音律相同,只要钟声一响,远在25华里之外的洛阳老城钟楼上的大钟也应声而和。每年元旦零时,都要在这里举行流传上千年的撞钟迎新年活动。
包公祠
包公祠座落在开封城内碧波荡、风景如画的包公湖西畔,占地一公顷,是一组典型的仿宋风格的古建筑群。 它气势宏伟、风格凝重典雅。祠内主要建筑与景观有大门、二门、照壁、碑亭、二殿、回廊、大殿、东西展殿、假山瀑布、石雕百龙亭与喷泉,小桥流水、嶙峋奇石。 其中大殿内高3米多,重达2.5吨的包公铜像引人注目,包公蟒袍冠带,正襟端坐,一手扶椅,一手握拳,仿佛要拍案而起,一身凛然不可予夺的浩然正气。 二殿展有包公的出仕明志诗、开封府题名记碑、包公书法手迹、墓志铭等。 东西展殿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包公的传说轶闻,历史故事,特别是群组蜡像《铡美案》,与真人大小一样,色彩鲜明、形神俱备、毫发俱现、栩栩如生。 包公祠凭湖临风,绿树红墙倒映在碧波之中,成为七朝古都开封的一颗明珠。
花果山
花果山即地处宜阳县西南部的女儿山,俗名石鸡山,亦名女山、天几。 山与嵩县、洛宁毗邻,距洛阳市区90公里。景区总面积42区万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831.8米。自晋唐以来就是中原地区的旅游胜地。 花果山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在古代史书中,与江西庐山,湖北武当山等并称为“七十二福地”。清乾隆15年重修庙宇碑记:“斯山也,即西游记所称齐天孙佛成圣处。”历代达官显贵,文人墨客慕名而至,留下文采飞扬的题咏之作和种种逸闻趣事。 花果山属冰川期地貌,群峰点点,林涛起伏,重岩叠嶂,山石奇特,目前中国最大的飞来石即在此地。主要景区有北部、南部、石院墙、七峪沟、大里沟、岳顶山等,景点以天然石猴、水帘洞、唐僧石、摞摞石、寒心石、登云梯、玉皇顶等较为出名。花果山原有庙宇百余间,以供奉齐天大圣为主,可惜今多不存。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中期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有“诗豪”之称。世称“刘宾客”刘禹锡生于嘉兴(当时属苏州),彭城(江苏徐州)或河南洛阳人(有待考证),汉族,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县)。
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其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词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刘禹锡在洛阳时,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
节日的来历以及起源
春节
日期: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对于中国人来说,最隆重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就是春节了。
风俗习惯:春节,我国城乡张灯结彩,常举行一系列喜庆活动,如放鞭炮、贴春联、贴年画、舞龙、舞狮、吃年糕等。年初一早晨人们相见,总要以"恭贺新禧"、"祝君如意"等来互相祝福。
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人们经过一年辛勤劳动,在岁尾年初之际,用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恩赐,逐渐形成了庆祝岁首的风俗。春节的命名始于1913年。当时任内务总长的朱启钤先生向袁世凯提出一个《定四时节假呈》,“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夏节”、“秋节”、“冬节”则没有放假休息。这一制度一直沿用下来。
春节的起源:
清明节
四月5日左右。
唐代诗人 杜牧
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风俗习惯:拜祭祖先
关于此节日缘何而起,历来众说纷纭。较为普遍的说法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相传春秋时,帮助晋文公复国的大臣介子推功成身退,隐居绵山。为迫使他出山做官,晋文公于清明前夕焚山烧林,不料介子推宁愿抱树焚身,也不愿从命。文公伤心之至,决定把绵山封给他,称为"介山",还规定每到介子推被烧那天,禁火3天,不吃烟火食。从此,清明前夕便有了"寒食节",寒食活动一直延续到清明日。
清明节的起源
端午节
日期:农历五月初五
民俗习惯:吃粽子——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并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从此,每年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端午节起源
成员:
徐广乾、师洁、宋梦楚、马戈、李梦迪、陈易硕、李亦山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