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9 海燕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 9 海燕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6-02

《海燕》教案6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一  认识海燕的象征意义。 

二  了解象征写法和作用。 

三  培养朗诵能力。 

教学设想: 

《海燕》是一首散文诗。作者以象征和对比的手法塑造了海燕的艺术形象,作品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渴望用战斗迎来光明前景的炽烈感情。教读本文,要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暴风雨到来之前,海上风云变幻的壮阔境界,并在自己的想象中出现那高傲飞翔的海燕形象,进而体会作者的感情。这也是审美教育。因此,以朗读引起学生理解课文的愿望,又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到流畅的有感情的朗诵课文,按照朗读、理解、朗诵这样三个环节,达到教学目的。 

朗读课文,是教好本文的重要手段,也是目的。其中包括教师的示范朗读(最好是朗诵)、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直至学生能够流畅、有感情的朗诵课文。能够朗读好这首散文诗,也就对作品有了一定的理解了。 

课文内容的分析,建立在熟读课文基础之上,重点在于对海燕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对大海变幻的层次分析,有助于对海燕形象的理解,所以,适当的层次分析是有必要的,但一定要为理解海燕的形象服务。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  介绍背景知识。这是学生理解课文深刻含义的前提。 

二  朗读课文。 

三  初步理解海燕的象征意义。 

四  划分全文的结构层次。 

教学过程和内容: 

一  介绍背景知识。 

△板书:海燕      高尔基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散文诗《海燕》。作者高尔基(1868—1936),出生在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10岁就为生活所迫,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和更夫,尝尽了人间苦难。他亲眼看到俄国的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种种压迫和剥削,这就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丰富的题材。他创作了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剧本《小市民》等。 

《海燕》写于1901年。当时,欧洲的工业危机波及俄国,工厂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再加上沙皇统治日趋黑暗,人民群众无法忍受,反抗情绪日益高涨,革命斗争蓬勃兴起。,高尔基1901年2月19日从故乡尼日尼·诺夫戈罗德来到彼得堡,参加俄国作家协会为纪念农奴解放40周年而举行的特别会议,发表了抨击沙皇政府的演说。3月4日,几千名大学生和工人为抗议沙皇政府把183名大学生送去当兵,在彼得堡喀山广场举行示威,遭到残酷镇压,有些人被打死,许多人受了伤。高尔基参加了这次示威,目睹了沙皇政府的暴行,极为愤慨。3月12日他回到故乡后,根据当时的斗争形势和参加示威的感受,写成了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海燕》就是这篇小说的尾声部分。小说先投寄莫斯科《信使报》,后又投寄彼得堡的《生活》杂志。愚蠢的审查官禁止发表这篇小说,却认为它的尾声是一篇写景的文字。这样,《海燕》就被作为一篇独立的作品在《生活》杂志1901年4月号上发表了出来。《海燕》一经发表,便在俄国大地上产生巨大反响,它被革命者用胶印和手抄等方式广为传播,一时间成为最受欢迎,最富有宣传性和号召力的诗传单。 

据斯维尔德洛夫夫人的回忆录《斯维尔德洛夫》的记载:由于《海燕》这首散文诗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沙皇政府才认识到高尔基的危险性。于是不经审讯就决定把他放逐到库尔斯克去。1901年11月7日那天,尼日尼·诺夫戈罗德的人们很早就把火车站挤满了,为高尔基送行。高尔基刚到来,人群中就爆发出了“高尔基万岁”、“打倒专制制度”、“消灭黑暗势力”的呼声。示威者时而高唱革命歌曲,时而朗诵《海燕》。一位演说者大声说道:“高尔基被放逐了,原因是他说出了真理并揭露我们生活中可怕的事情。他有一件武器——他的笔,一种力量——他那在自由发表意见时所表示的思想……我们要用示威来表示我们是怎样的喜爱高尔基。”示威结束时,一位大学生激动地高呼:“暴君将要死亡,而伟大的有力的自由的人民将要兴起!”这个故事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海燕》在当时的俄国,是“鼓舞人民革命的号角”。 

二  朗读《海燕》;试拟副标题。 

由教师朗读或播放朗读录音。要求学生认真听读,试给本文拟一个副标题。 

△范读结束,学生试读。 

方法:齐读,或自己放声读。目的是熟悉课文。 

△试给本文拟一个副标题。 

教师提出要求:①要切合课文的内容;②要和标题紧密联系,形成一个整体;③用语简洁,字数不可过多。学生或独立完成,或三两人讨论完成。 

[说明]学生拟出了本文的副标题的时候,即他们对本文的理解已经有了一定的程度。 

下列几个副标题均可适用: 

勇敢的斗士                           反抗上天的精灵 

渴望暴风雨的勇士                      迎接暴风雨的先驱者 

胜利的预言家                             无畏的革命者 

革命的先驱者                             划破乌云的利剑 

△再读《海燕》,注意海上图景的变化和海燕动作神情的发展变化。(齐读或分读。) 

读毕,要求学生抓住文中的语句,理解作者所描绘的海上图景的变化和海燕动作神情的发展变化。教师可板书下边图表,引导学生思考。 

[说明]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本文的层次,使阅读向纵深发展。学生基本答出后,顺势划分一下全文结构,用时不要太多。 

[参考答案] 

布置作业 

一  思考练习一。 

二  笔答练习五、六。 

三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  理解课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内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写法的作用。 

二  培养学生朗诵的能力,通过朗诵进一步体会作者对革命前途的深刻信念和炽烈的战斗情绪。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学生朗读课文。 

由一位学生朗读,或由三位学生分三部分分别朗读。教师对学生朗读时在重音、节奏、感情等方面出现的不足,适时给以纠正,指导朗读。其间,可穿插齐读。 

二  讨论课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内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写法。 

△讨论课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内容。 

海燕(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 

暴风雨(俄国人民反沙皇专制的斗争) 

大海(俄国广大的革命群众) 

风、云、雷、电(沙皇的统治势力) 

海鸥、海鸭、企鹅(俄国资产阶级中形色色的政客) 

[说明]海燕、暴风雨、大海的象征意义是让学生明确的重点;其他事物的象征内容,学生若理解有困难,教师适当给予讲解。讨论这些事物的象征内容,最好也能结合朗读进行,读读议议,做些比较,利于学生对象征内容的认识。 

△指导学生阅读课后“有关资料”中“关于散文诗”和“关于象征”的知识,结合《白杨礼赞》,理解象征写法的作用。这个内容,点到为止,不必讲解过多,过细,主要是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和课文内容自己去体会,逐步加深认识。 

三  试背第三部分并练习朗诵。 

这一部分着重写海燕两次呼唤暴风雨,反映了它投入更大的战斗的决心和对胜利的信心。因此,学生朗诵时,注意从节奏上和感情上给予示范、指导。 

最后,请一位班里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朗读全文。 

也可以播放录相、录音,使学生再次体会课文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炽烈情绪。 

布置作业 

一  口头完成练习四,练习七。 

二  二人小组讨论练习八。 

三  背诵全文。 

【总体说明】 

用拟副标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本课内容。在课文原题目的基础上,给文章再加上一个切合内容的副标题,并非轻而易举的事。不认真读原文不行,对原文没有一定的理解不行,不理解原题目也不行。因此,拟副标题利于打开学生阅读的思路。当学生拟出一个切合要求的副标题的时候,其实对课文的理解已经有了一定深度。 

《海燕》是一首散文诗,适于朗读训练。因此,训练朗读,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饶杰腾 主编《中学语文教参新编》初中第五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