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第五单元复习
伟大的悲剧
茨威格
茨威格 (1881------1942) 奥地利作家。出生于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有游历。在法国结识罗曼·罗兰、罗丹等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其间从事反战活动,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1928年,结识高尔基。1938年,流亡英国,加入英国国籍。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传记文学和小说方面。作品有《三位大师》等。
作者简介
拽 无垠 癫狂 凛冽 吞噬
销蚀 羸弱 步履 高罄 遗孀
坚持不懈 千辛万苦 风餐露宿
夜不能寐 筋疲力尽 闷闷不乐
毛骨悚然 耀武扬威 洋洋得意 怏怏不乐 姗姗来迟 忧心忡忡 疲惫不堪 畏缩不前 鲁莽大胆
掌握词语
语无伦次 精打细算
与其……毋宁 踉踉跄跄
鲁莽 厄运 皑皑
海市蜃楼 充沛 念念有词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3):满怀希望奔向
南极,无限失望踏上归程。
第二部分(4—7):归途中危
险骤增,埃文斯发疯死去。
第三部分(8—10):奥茨越
来越走不动,走向暴风雨迎接
死亡。
第四部分(11—16):三位
英雄集体死亡,却不哀叹任何
困难。
“悲”从何来?
想一想:
题目为什么叫“伟大的悲剧”呢?你认为“悲”在哪里?“伟大”在哪里?
悲剧之“ 悲 ”
死亡之悲
失败之悲
作证之悲
世人之悲
“伟大”—勇于探索,为崇高事业而献身的精神.
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诚信,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
坚毅执着,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
无私的爱.
伟大:
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真正的英雄
------里 根
作者:罗纳德·威尔逊·里根(1911—2004),出生于美国伊利诺斯州坦皮科镇。 1980年当选总统。1984年再度当选。是目前美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总统。
本文选自《世界名人演说经典》。
生字词
余暇 锲而不舍 锤炼 孜孜不倦
拓荒者 阴霾 疆域 梦寐以求
xiá
qiè
chuí
zī
tuò
mái
yù
mèi
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与下列内容相照应的段落。课文结构是怎样的?
(一)表达哀痛和对英雄的赞颂。
(二)分别追忆献身的航天英雄,要人民永远记住这些“真正的美国英雄”。
(三)号召人民化悲痛为力量,继续英雄未竟的事业,继续向太空进军。
(1—4)
(5—13)
(14—21)
总—分—总
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划出表明里根总统发表电视讲话“目的”的词语。
分担悲痛
相互安慰
得到力量
坚定信念
(感情脉络)
迪克•司各比:
迈克•史密斯:
朱蒂丝•莱恩尼科:
埃里森•奥尼佐卡:
罗纳德•麦克耐尔:
格里高利•杰维斯:
科里斯塔•麦考利芙
为探索太空不畏危险。
为祖国屡建战功。
笑对工作,乐对人生。
充满梦想,建树了难忘业绩。
性格坚毅。
不忘母校,为国争光。
以勇气和探索精神荣获全国人民的教师荣誉。
1: 演讲者提及女教师麦考利芙的时候,为什么说她“凝聚了整个国家的想像力”?
2:宇航员们因为航天飞机的失事而牺牲,但为什么演讲者还说“这是诉说胜利和勇敢的故事”?
3:里根总统所宣扬的美国精神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怎样看待这种精神?
问题探究
演讲者提及女教师麦考利芙的时候,为什么说她“凝聚了整个国家的想像力”?
麦考利芙是全美选出来的教师代表,是世界上第一位“太空教师”。她参加这次太空航行,其意义非同寻常。原定由她在太空中向
美国和加拿大250多万中小学生讲授两节太空课,还将在航天飞机上参加几项科学表演,孩子们没想到迎来的却是噩耗。在这里,“整个国家的想像力”可以理解为代表着美国未来和希望的中小学生。
宇航员们因为航天飞机的失事而牺牲,但为什么演讲者还说“这是诉说胜利和勇敢的故事”?
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本来就是一部冒险的历史,一部勇敢者的历史。宇航员的每一次升空,都意味着危险,完全可能一去不返,但他们并不害怕,而是大义凛然,义无反顾,随时
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成功还是失败,每一个升空的宇航员都是胜利者,都是勇敢的人,都值得人们学习。
不要用狭隘的眼光来看待这种美国精神,而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把它看成是全人类的优秀品质和高贵精神的代表。推而广之,只要是人类的精华,就不必分民族、种族、国家、意识形态,而都应当借鉴、学习、吸收。
里根总统所宣扬的美国精神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怎样看待这种精神?
开拓精神、想像力、英雄主义、献身精神、巨大的勇气、令人信赖的声誉、刚毅不屈的品质等。——美国精神
演讲词:
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它的基本特点是:
以某一种精神鼓舞人,以真切的感情打动人。
主题:
哀悼罹难的航天勇士,颂扬人类的探索精神,号召人们化悲痛为力量,踏着先烈开辟的道路,继续进行太空探索。
感情:
(1)前半部分抒发悲痛心情。因为英雄已死,无论对人类,对国家,还是对亲人,对朋友,这都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2)后半部分主要表达力量。人类不能永远悲痛、消沉下去,而应该化悲痛为力量,沿着英雄的足迹继续前进。
荒岛余生
英国小说家。早年从事过许多行业,59岁开始写小说。受苏格兰水手真实遭遇的启发,于1719年发表第一部小说《鲁滨孙漂流记》,大受欢迎。笛福对于他描写的人物理解较深,善于写个人在不利的环境中克服困难。他的主人公有聪明才智,充满活力。尤其擅长描写环境,细节逼真,使人如身临其境。语言自然,情节结构不落斧凿痕迹。
笛福 (Defoe)
(1660~1731)
笛福(英国) 小说家 代表作《鲁滨孙漂流记》
读一读 写一写
泅( ) 铁锹( )
搁( )浅 剔( )出
斫( )痕 抵御( )
虞( ) 栅( )栏
沮( )丧( )
yù
yú
zhuó
tī
qiāo
qiú
ɡē
jǔ
sànɡ
zhà
词语积累
作践: 无聊:
沮丧:
孤立无援:
郑重其事:
知足安命:
不毛之地:
聊以自慰:
不长草木的地方。
满足于已经得到的,认为现在的状况很好。
糟蹋。
同其他事物不相联系,得不到同情和援助。
严肃认真地对待这件事。
姑且用来自我安慰。
由于清闲而烦闷。
灰心失望。
鲁滨孙落入荒岛之初的思考经历了几个阶段?
生存问题
物质问题
精神问题
整体感知
身陷绝境的鲁滨孙找到了那些活下去的理由?
1、同船的11个人中,死了10个,就他一人活着,是上帝对他的关照。
2、从船上获得了维持生活的大量必需品,这是上帝对他的恩赐。
3、而他的日记本上所列出的六大“好处”,最集中体现了鲁滨孙要顽强活下去的理由。
整体感知
鲁滨孙在逆境中的自我安慰算不算逃避现实?为什么?
不算。
在那样的绝境中,任何人都必须首先解决心理问题,调整自己的心态,才能有下一步的行动。鲁滨孙短时间内成功完成了心理调整,为他在荒岛上顺利地生存下去打好了心理基础。他的这种自我安慰是值得肯定的。
整体感知
作者在文中怎样展现了鲁滨孙的日常生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制作日历,记录时间,从船上获得物品,艰难地打造木栅栏围墙,以及每天在岛上各处寻找事物。
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人类创造生活的艰难,也表现了鲁滨孙勤于创造,务实肯干的精神。
整体感知
如何理解鲁滨孙的记日记和阅读《圣经》及其他祈祷书的行为?
鲁滨孙记日记使他精神有所寄托,减轻心中的苦闷,便于深入思考当前的处境。西方人普遍面临的一个精神问题是人与上帝的关系。在这种荒岛上,人更有理由相信上帝的存在,鲁滨孙就有了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整体感知
鲁滨孙是一个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意志坚强,生存信念执著;勇于创造,务实肯干的人。
整体感知
鲁滨孙是一个怎样的人?
概括
“鲁滨孙精神”:
珍视生命,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反抗命运,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勤勉实干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整体感知
作品以第一人称写有什么好处?
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具真实感,缩小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
讨论
有时我会发生疑问,为什么苍天要这样作践他所造出的生灵,害得他这样不幸,这样孤立无援,这样沮丧无聊,以致使人找不出理由对这种生活产生感谢的心情?
伤心绝望 怨天尤人
句段赏析
这些语句充分表达了初上荒岛的鲁滨孙那种 的心情。
这句话表明鲁滨孙怎样的心理活动?
句段赏析
每当我这样想的时候,就有另外一种力量出来阻止我的这种想法,责备我。
伤心绝望的同时,内心又在积极寻求一种精神的支柱。面对无法改变的险恶环境,他知道只有冷静地面对它,而无法绕开它、回避它。这说明此时的鲁滨孙已经很好地调整了自己的心态。
鲁滨孙记录时间,是为了清楚地了解自己是怎么活着的,可能活多长时间,也表明了他对生存下去充满信心和希望。
句段赏析
大约在我上岸十一二天之后,我忽然想到,既然缺乏书、笔和墨水,我一定会忘记计算日期,甚至连安息日和工作日都会忘记。……
这种时候,鲁滨孙为什么会注意到这件事情并开始记录时间?
登上地球之巅
字音学习
词语积累
文章中心
文章结构
本文质疑
美图欣赏
郭超人
字音学习
冰镐 体力不济 砭骨 崔巍
滞留 迸散 窒息 匍匐
găo
jì
biān
cuī wēi
zhì
bèng
zhì
pú fú
本文以时间为序,记叙了四位勇士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经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8自然段),四名勇士登上第二台阶。
第二部分(第9至第15自然段),刘连满因为过度疲劳停止攀登,他冒着死亡的危险,将氧气留给队友。
第三部分(第16至第23自然段),三名勇士在氧气用完的情况下登上了峰巅。
中国登山队队员在突击主峰时遇到哪些困难?
(6)高山反应
(1)山路险峻
(2)天气严寒
(3)缺乏氧气
(4)身体虚弱
(5)黑夜登山
中国登山队员靠什么克服这些困难的?
靠的是坚强的意志力、坚韧的毅力、团结合作和勇于牺牲的精神。
本文叙事,详略得当,说说文章重点写了什么?为什么要详写?
(1)详写征服“第二台阶”的经过。因为这一“台阶”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1924年英国赫赫有名的登山家马洛里和欧文就是在这一带失踪的。中国登山队员逾越“第二台阶”表现了他们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表现了他们团队协作的精神。
(2)详写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表现他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
短文两篇
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借助工
具书翻译全文,注意
下列词语的解释。
逐走:
欲得饮:
饮于河:
大泽:
邓林:
竞跑,赛跑。
想要。
黄河。
大湖
桃林
古义----- 今义-----
古义----今义----
一定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哟!
专指黄河
泛指一切河流
跑
步行
河:
走:
夸父形象分析:
他是一个有胆量有决心,目标远大,气魄非凡,意志坚强的英雄人物。
文章主题:
通过神话,表现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自然、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2 如何理解“弃其杖,化为邓林”
的结尾的?
表现出一种勇敢追求、为人类造福、死而不已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魅力。
后来人们常以“夸父逐日”
或“夸父追日”、比喻有宏
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
气魄。
知识链接
两小儿辩日
常识简介
本文选自《列子 • 汤问》
《列子》一书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
所著,该书中保留了不少古代的民间故事和寓言故事。
列御寇
辩斗 盘盂 沧沧凉凉 探汤 孰为汝多知乎 嗟来之食
dòu
yú
cāng
tāng
shú
zhì
jiē
自我检测: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问其故
3、日初出沧沧凉凉
4、如探汤
5、孰为汝多知乎
你可不要忽略我,我也很重要哦
翻译全文,注意下列词句。
孔子东游 问其故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及日中则如盘盂
日初出沧沧凉凉
及其日中如探汤
孔子不能决也
孰为汝多知乎
一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日
二两小儿各抒已见
三孔子不能定谁是谁非
两小儿
辩日
1如车盖(大—近)
2沧沧凉凉(凉—远)
初出
日中
如盘盂(小—远)
如探汤(热—近)
孔子
不能决
3:孔子 答不出来,他的态度是怎样的?可取吗?
一是根据视觉判断,距离近则物体形状大,远则物体形状小。
一是根据感觉推论,靠近热源就感觉热,远离热源就感觉凉。
2:两小儿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因为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
结果也就会不一致。
他能实事求是,不怕露丑,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4: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一、是视觉差误、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显得小了。二、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大些。
“远者小而近者大”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时大呢?
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 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近者热而远者凉”中午气温高,是否此时的
太阳比早晨离我们近些呢?
练 一 练
1、解释下面划线字词。
夸 父 与 日 逐 走
未 至
饮 于河、渭
问其故
孰 为 汝 多 知 乎!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竞跑,赛跑
到达
喝
在
缘故
认为
距离
谁
认为
通“智”,智慧
2、翻译下面的句子。填出句子中省略的词语,注意划线字词的意思.
未 至,道 渴 而 死。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孰 为 汝 多 知 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