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愚公移山(第二课时)《列子》
单位:菱湖一中
执教:王健明
学生:初三(15)班
时间:2002.10.30
学习目标:
1. 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和写作特色。
2. 领会故事的寓意,感受寓公精神的现实意义。
3. 熟读并背诵课文。
复习回顾,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1.方七百里
2.指通豫南
3.阳
阴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5.如太行、王屋何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8.汝心之固
9.虽我之死
10.何苦而不平
(方圆,指面积。这里是周围的意思。)
(通“直” 一直)
(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
(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
(把······怎么样)
(用土筐)
(指山上的草木)
(固执,顽固)
(即使)
(愁)
(削减)
听课文朗读,概括中心
课文叙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塑造了愚公这个性格鲜明的形象。寓言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坚韧 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说明了只要下定决心,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能战胜的道理。
讲读故事情节,体会愚公精神
1.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2.愚公为什么要移去这两座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3.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种程度?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4.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里看出来?
a.杂然相许
b.杂曰。
c.“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5.大家都知道,对于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的,难在何处?
a.“年且九十”(说明年老)
b.“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说明移目标之宏伟)
c.“其妻献疑的理由”(说明移山困难之多)
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搬运土石路途遥远)
小结:这一节突出了愚公的“毕力平险”的大无畏精神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讨论愚公与智叟的观点
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3.但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小结: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进一步表现了愚公移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
最后故事的结尾带有神话色彩,为什么要这样写?
因为当时科学不发达,在与自然斗争中,人们往往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这样写,寄理想的实现于神话,让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了鼓舞。
写作特色
1.反衬
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
2. 对比
a.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
b.智叟和愚公(表现了“愚”者并不愚,“智”者并不智)
3.情节曲折
歌曲欣赏
请体会
1.《愚公移山》歌曲的感人魅力!
2.用心感悟愚公精神的不朽力量!
制作人:王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