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23 愚公移山《列子》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 23 愚公移山《列子》

  • 格式:  PPT
  • 大小:  937K    32张
  • 时间:  2015-11

《愚公移山》ppt课件(32页)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愚公移山》ppt课件(32页)《愚公移山》ppt课件(32页)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
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
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
凭着是一身肝胆
想起来不是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
望望头上天外天
走走脚下一马平川
面对着满堂儿孙喔了却了
心中祈愿
无路难啊开路更难
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愚公移山
《列 子》
作家作品的介绍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列子,名寇,又名御寇)著,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具有鲜明的哲理性或讽刺性,寓意深刻而含蓄。
万仞( ) 魁父( ) 荷担( ) 孀妻( ) 始龀( ) 智叟( )
穷匮( ) 一厝( ) 陇断( )箕畚( ) ) 汝( ) 曾不若( ) 诸( ) 亡以应( )
惩( ) 塞( ) 雍( )

rèn
Kuífù
chèn
sǒu
kuì
cuò
lǒng

běn

céng
yōng
读准下列字音
zhū

chéng

shuāng
解释划线词语:
1、方七百里
2、河阳之北
3、汝心之固
4、杂然相许
5、以残年余力
6、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7、投诸渤海之尾
方圆、面积
河北面或山南面
顽固
答应,赞成
副词,加强语气
之于,兼词
凭、靠
8.吾与汝毕力平险
竭尽
险峻大山
9.杂曰
纷纷说道
10.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于是
成年男子
11.叩石垦壤


1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用箕畚
13.而山不加增
更加增高
通假字
指通豫南 指:通“直”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 (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 (聪明)
一厝朔东 厝:通“措” (放置)
无陇断焉 陇:通“垄”(土丘)
4
“之”的用法
1.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汝之不惠
3.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4.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 “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而”的用法
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表顺承:聚室而谋 何苦而不平?
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其”的用法
1.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 感其诚 “他”: 惧其不已也
2.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
“且”的用法
1.副词,“将”:年且 九十
2.连词,“况且”:且焉置土石?
“于”的用法
介词,“到”:达于汉阴
“向”:告之于帝
“始”的用法
1.副词,“刚刚”:始龀
“才” :始一反焉
词类活用
形容词活用作为名词: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名词活用作动词: 用箕畚
“焉”的用法
疑问代词:哪里(且焉置土石)
语气助词:无实意(始一反焉)
特殊句式
1.被动句 帝感其诚 (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2.倒装句
①、主谓倒装:甚矣,(谓) 汝之不惠(主)
②、宾语前置:何(宾)苦而不平?
③、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定语)三夫
3.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 (室人)杂然相许
②、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 一厝(于)朔东 一厝(于)雍南
焉 且焉置土石(哪里)
始一反焉(语气词)
以 以残年余力:介词:(凭、靠)
河曲智叟亡以应:(连词,用来)
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一词多义

(将近)
(况且)
古今异义 阳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曾 古义:还 今义:曾经 诸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荷 古义:扛 今义:荷花 毛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息 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已 古义:止 今义:已经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年且九十 2、惩山北之塞
3、指通豫南 4、投诸渤海之尾
5、始一反焉 6、汝之不惠
7、而山不加增 8、一厝朔东
9、汉之阴
将近
苦于

之于

通“慧”,聪明
通“措”,放置
南岸

自我检测
翻译下列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

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甚矣,汝之不惠。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渤海边上。
你太不聪明了!
请思考以下问题:
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2.愚公移山要实现的目标/目的是什么?
3.愚公认为山是移得了理由是什么?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动动脑筋
4.愚公在移山时遇到了哪些困难?为什么要这样写?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显示了移山工作的艰巨。突出
愚公改造大自然的雄心壮志。
“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说明路途遥远,往返时间长。参与工作的人一年只得回家一次,表现出大家不怕困难的精神。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说明运土的工具简陋落后。
“年且九十”
——愚公的年迈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
——移山人力缺乏
5.课文为什么写“邻人”“孤儿”移山的细节?
6.愚公面对智叟嘲笑的态度是什么?他的话运用了什么修辞?体现了什么品质?
(1)与智叟形成对比;(2)说明移山得到众人的支持;(3)为下文“曾不弱……弱子”埋下伏笔
态度:针锋相对,反唇相讥,用了顶真的修辞,体现愚公移山的决心和信心
7.比较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言行,其态度和感情是否相同?(注意读法)
其妻献疑曰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以君之力
以残年余力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如太行王屋何
其如土石何
献:提出,不反对
笑:讥笑
君:是尊称
残年:极端鄙视
损:减少山之土
“毁”“一毛”:拔根汗毛的力量也没有
“其”字加强了反问语气
妻子的态度:献疑
智叟的态度:反对
妻子的情感:关心
智叟的情感:嘲笑
8 .从表面上看,智叟的“智”,愚公的“愚”表现在哪?实际上智叟不智,愚公不愚,如此命名寓意何在?
智叟的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智叟不智。
愚公的愚在于他决定毕力平险,挖山不止。这是用发展的问题,目光长远。
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愚公的形象。
9.文中的杂然相许与其妻献疑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杂然相许”表现愚公提议移山得到众人的拥护,“其妻献疑”是出于对移山的关心,并提出移山中遇到的问题,并不是反对移山。
10.智叟这一人物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对愚公的形象起反衬作用,以“智叟”的鼠目寸光衬托愚公的大智若愚,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1. 这个寓言结尾为什么不写愚公率领子孙挖掉了大山,而要以神话结尾呢?(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1)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力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这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现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反映了当时人们有着人定胜天的强烈愿望和变革大自然的宏伟抱负。
12.本文在写作上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何作用?
关于对比衬托
对比。作用是:用愚公和智叟形成对比;用山的高大、路途的遥远、山神的惧,天地的感来衬托愚公。突出了他挖土不止的精神,表现了他改造自然的毅力和气魄。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13.归纳总结寓意:

《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
总结升华 14.愚公的精神是什么? 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愚公移山的精神就是一种面对困难、乐观进取、坚忍不拔,用顽强意志战胜困难的精神。不管科技如何发达,效率如何重要,人类永远要面对各种艰难险阻,永远需要必胜的信心和顽强的意志。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让新时代愚公精神
永驻我们心中!
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战场点。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