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8 咬文嚼字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 8 咬文嚼字

  • 格式:  PPT
  • 大小:  485K    27张
  • 时间:  2015-11

也谈《咬文嚼字》ppt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也谈《咬文嚼字》ppt课件也谈《咬文嚼字》ppt课件
也谈“咬文嚼字”
教学目的
通过《咬文嚼字》的学习,探讨“咬文嚼字”式学习方法。
针对高考题型设计,提示“咬文嚼字”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培养汉语为优秀语言的意识,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推敲的典故
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住在京里。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想用“推”字,炼字定不下来,便在驴背上吟咏,伸出手来做推敲的姿势,看到他这样的人都很惊讶。当时韩愈作代理京城地方的长官,正带着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地走到韩愈仪仗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作着手势。
推敲的典故
这样,被左右侍从推到韩愈面前。贾岛如实地回答说出所得的诗句,不知用了“谁”还是用“敲”字无法确定,所以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马思考了好一会儿,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于是两人并排骑着驴回家,一同议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呆了好几天,韩愈因此与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京派文学代表人物,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
作者介绍
贾岛《题李凝幽居》赏析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①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这里指石根云气.   ②幽期:再访幽居的期约。   ③言:指期约.
原诗用“敲”原因理解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难道诗人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吗?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
原诗用“敲”原因理解
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闽中秋思
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诗风通俗清新。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所作。后人评价极高,可谓工于炼字。
问题:“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
声”,一联可谓工于炼字,试加以简析。
简析:(1)匀字写出了雨滋润花朵时细密、轻柔的情态。“弄”采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风温柔地吹拂红蕉叶时的情状。(2)“从从”、“叶叶”叠词的运用,既极言声色之多,余味无穷,又音韵和谐,朗朗上口。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 ,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诗歌中“咬文嚼字”(炼字)总结
“字词”往往是理解诗歌情感意义的出破口。“咬文嚼字”深入地分析比较字词的使用效果,可以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意境,明确诗歌的情感大意。
第二课时
春风又到( )江南岸
绿
——“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红杏枝头春意浓( )

——着一“闹”字,可见其杏之红,其红之浓。无“声”的景象附上了有声的意味。视觉与听觉被彼此打通,传达出精微的感受。而且还可以激发联想。
课文分析
第l、2段为第一层次。文章开头先举郭沫若听从一位演员的建议,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通过这个例子研究炼字的道理。说明“你是什么”句式,“不带情感判断”,而“你这什么”句式则“表现着强烈的情感”。朱光潜先生为了证明不同句式可以有不同意味的道理,不是只作理论上的分析,而是又列举了《水浒传》中石秀骂梁中书、杨雄醉骂潘巧云所用的“你这什么”句式以表达极端憎恶的感情的例子。
课文分析
第二层次3、4段,列举了《史记》中李广射虎的例子。《史记》原文原本很精彩,但是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凡多三石字”,他把三个石字删了,其中一例是“尝见草中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朱光潜先生指出“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但却失去了原文中“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朱先生告知人们:文字的“增”或“减”需要人们“细心玩索一番”,才会感到它们意味的不同。
鲁迅《秋夜》开篇的句子,“在我家的后园,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树,一株式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如果改成“在我家后园,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枣树。”有什么不同?哪个更好?
其他实例:
理解:原句看似重复啰嗦。但正是作者沉重
的心态的反映。原文表现了他出门来到后园
,第一眼看到一株枣树,审视一圈后,又看到另一株枣树,这重复的景物,仿佛在暗示作家心中的愁闷,作者来此,是寻找一份暂时的安宁。如果该为第二句,则文中的意味就不存在了。
(林冲) 带了钥匙,信步投东,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 ) 。
(A大 B快 C紧 D密)
——施耐庵<<水浒>>第10回
C
课文举例:
课文分析
第二层6—7段,作者旨在回答咬文嚼字的重要意义。   第6段先从文字的意义上分析,它具有“确定”和“控制”的难处。当然“确定”是基础,“控制”是难点,也是目的。要想控制文字的意义,非得了解文章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不可。“直指意义易用,联想意义却难用”。因为联想意义浸透了作者的个性。朱光潜先生信手拈来的“烟”的不同意义。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的三四句阐明了捕捉联想意义,抓住这“游离”的,不易控制的“甚至于支离”的“怪物”,的确需要作者的艰苦劳动,同时还必须有相关的背景知识:例如“小龙团”茶触发了“天上小团月”的联想。可见联想起来的难处,但是,“难处就在含混中显得丰富”。点击了、激活了这一难点,“这是点铁成金”。
课文分析
第7段,承接6段说,苏轼善于联想,能点铁成金。但现实的情况却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可怕的是“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陷入到联想的套语中,出现了“套板反应”的尴尬局面。作者尖锐地指出:“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那么就可能是“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这种可怕现实并非耸人听闻,“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那些“省力”、“惰性”的僵化的思想感情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如何去掉这一毛病呢?朱光潜先生告诫只要“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依然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于落入下乘”。
高考衔接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编辑 作揖 舟楫 修葺 缉拿归案
jí yī jí qì jī
B.诽谤 绯红 徘徊 悱恻 妄自菲薄
fěi fēi pái fěi fěi
C.寥落 悖谬 屠戮 蓼蓝 未雨绸缪
liáo miù lù liǎo móu
D.黯然 歆羡 幽暗 喑哑 不谙水性
àn xīn àn yīn ān
形似字读音考察
C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随着社会的发展,__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②分别二十多年后,同学们再相聚时,我已经很难__出小学时的同桌了。
③这里出产的绿茶久负盛名,要仔细__才能领略到它的妙处。
A终身 辨认 品尝 B终身 辨别 品评
C终生 辨别 品尝 D终生 辨认 品评
A
近义词辨析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生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诗歌鉴赏
读书“不要固执于一点,咬文嚼字。”理由有三:
1、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2、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独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3、宋代陆象山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是说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马南邨《不求甚解》
请思考:对朱光潜与马南邨的
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