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资中筠
无韵之离骚___太史公笔法小议
司马迁其人其事
司马迁
(前145或135—前90前后),
字子长,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任太史令。
1、 二十漫游。
世代史官的家庭,父亲司马谈有志于写一部规模空前的史书,并积极为此准备。但后来觉得自己年事已高,精力学识皆不济,于是寄厚望于司马迁,并着力培养他。让其饱览诗书之后,行万里路。他要求儿子进行一次为期两年多的全国漫游。
他在汨罗江畔高声朗诵屈原的诗,痛哭流涕;他在曲阜学行古礼,表达对孔子的纪念;他在孟尝君的故乡考察当地民风与好客养士的关系。这是为《史记》做准备的一次实地考察。
2、 李陵之祸
22岁漫游归来,位任郎中。38岁继父职:太史令。开始写《史记》。47岁时,匈奴犯汉,李陵气傲领五千(少)兵抗击,上得战场,捷报连连,朝廷内夸饰之词满溢的同时,匈奴集所有兵力应付李陵,于是寡不敌众战败被俘。
武帝问,史官直言。获罪为阶下囚,一年后,判死刑。
3、 痛下蚕室
汉朝刑法:死罪犯人有两种方法可以免死,一为缴纳五十万钱,二十宫刑。清贫史官,下蚕室,坚强的苟活于羞辱中。50岁出狱,为中书令(传达文件的宦官),恍惚只为《史记》延残喘。直到孙子为候,汉宣帝时,《史记》才得以见天日。
总结: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谈之子,世代史官家庭。早年遍游南北,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公元前108年继父职,任太史令,前104年订太初历,对历法进行改革,后因对李陵军败降匈奴之事有所辩解,被判死罪而下狱,后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传达文件的宦官),发愤著书,前后花了16年的时间完成了《史记》这部不朽的著作。
史家之绝唱-史记的史学价值
中国古代史学起源很早,先秦时就已产生了比较成熟的史学著作。
就写作体裁而言,先秦史著大多为编年体,如《春秋》、《左传》等,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尚未出现;
就内容涵盖范围而言,先秦总体上无足以称为“通史”者。
《史记》的价值在于:
《史记》是“前四史”之首,(前四史:史记、班固《汉书》、范晔《后汉书》、陈寿《三国志》),共130篇,全面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近三千年的历史。《史记》由本纪(12)、表(10)、书(8)、世家(30)和列传(70)五部分组成,开创了纪传体,首创以人载事的写法,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纪传体,
列传
世家
本纪
表
书
无韵之离骚-史记的文学价值
1、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总集。它记事三千年,精选一百四十余人,非倜傥不凡之人不得入选,因此凸现非常之人,非常之事。
司马迁叙述历史,实事求是、公正无私,对历史人物的善恶功过敢于秉笔直书,具有实录精神。他又是伟大的文学家,笔下的历史人物多姿多彩,栩栩如生。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前句颂扬《史记》在史学上的高度成就,后句说《史记》虽然不是用韵文写的,但却像《离骚》那样表露出浓郁的怨愤不平之情。
预习课文,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⑴奇气:雄奇的气势或气象。
⑵汪洋恣肆:文章言论气势豪放,潇洒自如。
⑶隽(juàn)永:(言语、诗文)意味深长。
⑷风雨如晦:晦,黑暗。白天刮风下雨,天暗如夜。形容政治黑暗,社会不安。
⑸郁结:忧思烦冤纠结不散。
⑹刻薄寡恩:形容极为冷酷。
⑺怨谤:怨恨非议。
⑻众寡悬殊:形容双方人力的多少相差极大。
⑼为(wè¡)虎作伥(chāng):比喻给恶人当帮凶。
⑽刀笔吏:古代在竹简上记事,用刀刮去错字,因此把有关公文案卷的事叫做刀笔,刀笔吏即文书小吏。
⑾扼腕:用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腕,表惋惜、
⑿门阀:世代显贵的家庭。
⒀荒诞无稽:稽,考查。十分荒唐,不可凭信。
⒁不堪:疏懒或才能不称。
⒂拓边:开拓边疆。
⒃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丰富明快、连续不断。
⒄刑戮:受刑罚。
⒅微词:隐含批评和不满的话语。
⒆殊不知:竟没有想到。
(20)刑余:指阉人,即受过宫刑之人。
(21)阿世:迎合世俗。
问题:1、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那么你怎么理解司马迁在自己的生死面前所作的选择?
明确:有志之士忍辱者,必为负重——发愤著书,延续生命的意义。
2、古人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意有所郁结,以舒其愤”是写作的一种心理契机。比如,本文的作者资中筠,他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不是也处在这样的心理契机之中?
“在那段风雨如晦的日子里,怀着压抑无告,欲哭无泪的心情,通读了《史记》”,于是恍然悟得,于是强烈的共鸣。
总结思考:发愤作书者,书必然内容充实、精神饱满。用资中筠在文中的词就是——“奇气”。好,下面我们来细读文本,看看资中筠在《史记》里发现了怎样的“奇气”。
寻找奇气。
明确:共五点。
1. 这“奇”,不仅在于以极其简洁、凝练的文字囊括了广袤的空间和绵远的时间——纵横万里,上下千年。
1. 2、 也不仅在于生动地刻画了数以百计的文臣、武将、帝王、游侠、骚人、处士,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3. 尤其在于以克制、含蓄的笔法,表达了深沉的感情和强烈的爱憎。通篇没有雕琢的形容词,也极少激昂慷慨的议论,而在那貌似平淡的叙事之中,却蕴藏着极大的感染力。千载之下,仍然能使读者不知不觉跟着作者去爱、去恨,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4. 以独特的省略来表达他对汉武帝的怨怼。这省略,这沉默,远胜过一篇洋洋洒洒的檄文,可以收“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这,又是太史公文章“奇”之所在。
5. 当然,为项羽立《本纪》,把当朝开国皇帝手下败将写成悲壮的英雄,这也是太史公一大奇笔,关于这点,论者已经很多。可惜后世修官史的再无此襟怀。
奇气二
生动地刻画了数以百计的文臣、武将、帝王、游侠、骚人、处士,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解读课文
项羽,江苏宿迁县人,世代为楚将,身长八尺,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会稽起义后,开始叱咤风云的生涯。巨鹿之战,破釜沉舟,一以当十,勇冠诸侯;鸿门宴,刚愎自用,忧犹寡断;分封诸侯,放弃关中要塞而东归彭城,回乡炫耀富贵;楚汉三年相争,大小数十战,由强变弱;垓下之围,四面楚歌,自刎乌江。
英雄悲剧--项羽故事
英雄的悲剧由四面楚歌、霸王别姬、阴陵失道、快战三胜、临江拒渡、施惠马童等组成,项羽的失败包括了军心涣散、儿女情长、人心向背、怨天恕人等。
项羽的悲剧并非命运的悲剧,而是性格的悲剧。他“奋其私智而不师古”,以暴易暴,动辄屠城,火烧秦宫,富贵东归,勇猛有余而缺乏智谋。他任人唯亲,韩信、陈平倒戈,项伯内奸,范增被疑,最后成孤家寡人。
奇气三:“以克制、含蓄的笔法,表达了深沉的感情和强烈的爱憎。” 这是作者的一个鲜明的观点,那么她是如何证明她的这个观点的呢?
★例证一《李将军列传》的例子。
王昌龄《出塞》、卢纶《塞下曲四首》
——一个高大的勇武英雄。
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 卢纶《塞下曲》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唐 卢纶的《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再看一下司马迁所记述的这位飞将军的生平遭遇,有哪些关键的句子?
“还,赏不行。”
“当斩,赎为庶人。”
“引刀自刭”
“何其相似乃尔!”
“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甘肃)之士居门下者皆以为耻焉。”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分析点:世代勇武,世代有功不赏,无罪严惩。我们的不平,司马迁作为耿直史官的不平,是差之千里的。然而司马迁用这些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几个文字,记述这不平之事。可见这几个简单文字所承载的内容有多丰富。
奇气四——以独特的省略来表达他对汉武帝的怨怼。——无声胜有声★例证二《孝武本纪》;
关于汉武帝:
a、雄才大略的盛世之君: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他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军队和经济上则加强中央集权。
b、统治者的残酷无情:宫刑(外儒内法);“金屋藏娇”阿娇被废、卫夫子也终究被废。
奇气五__
把当朝开国皇帝手下败将写成悲壮的英雄。——胸襟气度
★例证三《项羽本纪》
问题:“对《史记》经典的评论,也被资中筠认同的评论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那么为什么在本文的题目里取其后面部分而舍去前面半句话?”
明确:作者在这里产生共鸣的是司马迁那些简单文字背后的汹涌情怀,这也是作者所要写所最想“小议”的部分。所以,无关史家,而只言文字,这是资中筠明智的选择。
拓展:为文,小切点更容易写得充实。为议论文,能把一点说清楚,自圆其说,论据充分,那么就是充实的。
总结书评和议论文写作。
之前我们学过序、我们写过很多的读后感,今天我们学了书评。在这三者当中,书评,是最具有议论性质的文章。现在我们总结一下写书评这种议论性质文章的要点:
1、 寻找你的动感地带
2、 小切点
3、 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摆出观点, 证明观点,总结观点。)
利用好例证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类比论证、引用论证等等的论证方法。
思考题:
项羽垓下被围,在大兵压境之际,也决不会有御史记下此事,江东子弟无一人生还,不会留下项羽生前故事,司马迁的写作是否有违“实录”精神?
《项羽本纪》是如何通过人物的对话、行动以及细节描写,突出项羽性格特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