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2 故都的秋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 2 故都的秋

  • 格式:  PPT
  • 大小:  1.14M    22张
  • 时间:  2015-11

《故都的秋》ppt课件5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故都的秋》ppt课件5《故都的秋》ppt课件5
故都的秋
郁达夫
导入
概读
精读
主旨
探因
练习
一、导入新课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而充满生机的,因而许多人都喜爱春天,不少人写过赞美春天的文词;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所以在《再别康桥》中,漫步在“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的康桥,徐志摩先生要慢吟轻咏:“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那么,秋天呢?
秋天是多姿多彩的—— 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 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读懂客观现实—感,体会思想感情—悟)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从军行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姜敌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天净沙 秋思 破屋浓茶小院, 漏光鸽声残蝉, 闲人蓝朵残垣, 槐蕊铺地,落寞人在故都。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 怀(其二)
孟 郊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虑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返回
4、找找看,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
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 ,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
幻灯片 1返回
文章结构图
①北国之秋 感受:“清”、“静”、“悲凉”
总起 向往:“想饱尝一尝”
②南国之秋 感受:“慢”、“润”、“淡”
向往:“看不饱”、“尝不透”、“赏 玩不到十足”
总起
破屋
一丝 一丝日光
牵牛花的颜色
疏疏落落的秋草
碧绿的天色
驯鸽的飞声
秋晨院静观:
(清、静、悲凉)
北国的槐树
碧绿的天色
一丝一丝的日光
秋蝉蝉鸣而报秋:
“衰弱”
“残声”
“啼唱”
(清、静、悲凉)
秋雨淋人人知秋:
灰沉沉的天底下
息列索列的雨声
一阵冷风
都市闲人着装举止、
神情声调
(清、静、悲凉)
果树秋天之奇观:
淡绿淡黄的颜色
成熟至八九分
清秋佳日
3、品味词句:
在这些景况的描写中,哪些地方突出了“清” 、哪些地方突出了“静”、哪些地方突出了“悲凉”?
明确:写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凉。)
写秋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
写秋蝉----“衰弱”、“残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写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这里有境地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
写秋果----“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
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声、秋味和平凡的人。
2、“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绪的,可为什么作者把“悲凉”用在赞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文眼句),而不用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方法:联系背景)
明确: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这种感受在当时其他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也有哀愁吗?
郁达夫 (1895~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写作背景: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旧中国,战乱连年,民生凋敝,连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1934年郁达夫经青岛辗转千里,又回到了故都北平。多年来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及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使得郁达夫对眼前的“故都的秋”感受很特别。
故都的秋景多种多样,作者为何只选取上述秋景描绘呢?试从主客观分析? 客观: 主观:
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物征,是北京秋天
的自然色彩。

作家个人的善感气质
旧中国时代的抑郁环境
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
故都的秋
总写(1~2段)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江南的秋:慢、润、淡
分写(3~11段)
记叙
清晨静观
落蕊轻扫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佳日秋果
观秋色:清
听秋声:静
品秋味:悲凉
议论
人皆感秋
非到北方不可
中国文人尤甚
总写(12~13段)
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
向往
品味
赞美
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