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2 故都的秋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 2 故都的秋

  • 格式:  PPT
  • 大小:  1.5M    29张
  • 时间:  2015-11

《故都的秋》ppt课件(29页)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故都的秋》ppt课件(29页)《故都的秋》ppt课件(29页)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
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
秋之为气也,萧瑟
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九辩》(宋玉)
郁达夫是个热忱的爱国主义者,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当时的中国,连年内战,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留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
背景介绍
清晨静观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闲话秋凉
秋日胜果
笔下之秋
清晨静观
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 ——
一椽破屋 ——
破壁腰 ——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静对牵牛花的蓝朵——
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清爽
静谧
衰败 沧桑感
浓茶 ——
清闲 耐人回味
悠闲
清冷 安闲 落寞
秋草——
萧索
残破
品秋味
品秋味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闲话秋凉
秋日胜果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 辛弃疾
对比鉴赏
天气转凉了,一年剩下的光阴就不多了,言外之意,人到中年,剩下的光阴也不多了。这尾音一拖,那种感叹悲凉的味道就出来了。
院子里有一架葡萄,两棵枣树,去年采取葡萄枣子的时候,龙儿站在树下,兜起大褂,仰着看树上的我,我摘取一颗,丢入他的大褂兜里,他的哄笑声,要继续到三五分钟。今年的这两棵枣树,结满了青青的枣子,风起的半夜里,老有极熟的枣子辞枝自落。女人和我,在这样的时刻,最怕听的就是滴答的坠枣之声……
现在去北京远了,去龙儿更远了,自家只一个人,只是孤零零一个人。在这里继续此生中大约是完不了的漂泊。
——郁达夫散文《一个人在途上》(1926)
品秋味
意象的组合,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静、悲凉,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笔下之秋
品悟探究
作者写秋,不用明快的笔调来写,而是用深沉的忧思和寂寞的悲凉来写的。从开头的“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到结尾的“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为什么都充满着一种悲凉的感情色彩呢?
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多有“临风殒泪,对月伤情”式的才子风范。与同时代的鲁迅相比,郁达夫更多的表现出的是诗人气质,浪漫情怀。
他本身对秋有偏爱,写下了很多关于“秋”的作品:《雁荡山的秋月》、《天凉好个秋》、《立秋之夜》、《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心中之秋
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心中之秋
物·我
悲秋 、颂秋?
这是一曲悲凉的颂歌!
讨论交流
秋中有情的眷恋 情中有秋的落寞

物·我
拓展探究
你对秋有怎样的感悟? 结合古诗词及现代散文中的秋味,感悟我们真实生活中的秋味。
实践练习
结合你对现实中秋味的感悟,运用“以情驭景,以景写情”的手法写一段情景交融短文,表现自己某种心境。
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
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
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苍凉
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
走进秋天
根据课文仿写:

透过你笔下牵牛花的蓝朵
我感到了你内心的落寞
透过你笔下____________
我感到了你内心的 ________
透过你笔下_________
我感到了你内心的_________
透过你笔下_____________
我感到了你内心的_________
本课结语:
《故都的秋》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故都的秋色、秋声,清、静、悲凉;秋味,悠远,孤独、寥落;深沉的秋思,充溢在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