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范进中举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通过人物语言动作探知人物性格。
2、体会小说中的运用对比和夸张的讽刺艺术。
3、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学生对故事情节比较感兴趣,对人物性格也能有初步的大概认知,文章的讽刺意味也能够有所感知,这就要引导学生们通过抓住语言、动作等细节,关注前后态度的鲜明对比,来挖掘背后的浓浓嘲讽之情,深刻体会人物性格的饱满。但是对于通过中举改变命运的范进本人,学生对他的认识容易流于浅层,会倾向于同情他,甚至为他中举了扬眉吐气而感到解气,这时候就需要再这里加以深入挖掘,进一步感受作者写本文的真实意图。
1、通过人物语言动作探知人物性格。
2、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同学们坐在这里,不算幼儿园,已经是读书的第九个年头了,为什么读书这一问题,不仅仅是我们,从古至今,几乎每一个读书人,都会问一问自己这个问题。中国近现代史上了,一个最响亮的回答,莫过于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那么,在中国古代呢,广大知识分子,读书最普遍的原因又是什么?(为了参加科举,考取功名)
我们今天就来走进文学长廊里一个经典的形象——典型的为了功名参加科举的范进。
1、请大家打开书本,翻到《范进中举》。这个中举的范进,知道自己中举之后,说的话是什么?(明确:噫!好了!我中了!)(板书)
说完他就昏过去了,醒来第一句话还是“噫!好!我中了!”。
(想想我们该怎样读这句话?注意范进的动作:看了一遍、又念了一遍,两手拍一下,笑了一声;爬起来,又拍着手大笑。这些动作,无一不写出了范进知道自己确实中举了之后的兴奋、激动,而且已经激动得不顾身份、没有神智了。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欣喜若狂的情绪来把这两句话读一下。)
齐读范进的这两句语言。
2、范进大呼“好了!好!”他在好些什么呢?中了就好了?好在哪里呢?请大家结合课文里范进中举后的有关部分简要说说都好在哪里。
(明确:好在①丈人胡屠户的态度变得奇好②邻里变得无比热情(板书:酒肉)③张静斋送钱送房等等,略说)
3、这么多好处难怪范进高兴得疯了,那在他中举之前他所受的待遇是怎么样的呢?也请同学结合有关部分简要说说。
(跟中举后截然相反的待遇:①邻居不闻不问:中举之前范进的老母亲“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而他去考举人的时候,家里也“已是饿了两三天”,没办法只能把家里唯一的老母鸡卖了换米煮粥吃。面对这样的窘境,那些后来送酒送肉送鸡蛋的邻居此时根本不闻不问,别说酒肉鸡蛋了,就是米粮都没有人救济。板书:米粮无人济);②连隔壁的邻居都不理不睬,别说远一点的要坐轿子过来的张乡绅了。③胡屠户态度恶劣)
待遇如此之悬殊,难怪范进心心念念着想考取功名了,这真是中举前米粮无人济(板书),而中举之后呢,我们来尝试把这个对联补充完整。(板书:酒肉有邻送)
范进中举前的待遇真是差啊,这老丈人都只是一味斥责范进,甚至连去考举人的盘缠也不肯借给范进的胡屠户,按我们平常的思维习惯来想,觉得他肯定考不上的人却考上了,我们通常会怎么说?(走狗屎运啊等等)可这样看不起范进的老丈人,在范进中举之后却跟这逻辑完全不一样,我们一起来深入课文看看作者笔下的人物们。
1、作者花了最多的笔墨来描写的人物,就是(——胡屠户)。下面,给大家两三分钟时间,找找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对范进态度的变化。(提示:从语言、动作、细节等方面去比较)然后将你体会到的来跟同学们一起分享。
(预设:①动作神态:中举前,胡屠户“直接走进来”,接受范进的“作揖”,直接自己“吃的醺醺的”,“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还“一口啐在脸上”;中举后,见范进的衣裳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对范进的拜谢更是“再三不安”,最后“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地去了”。
②礼物:拿着一副大肠一瓶酒;后面跟着伙计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跟中举前的礼物比起来相差了百倍,却还觉得“些须几个钱,不够你赏人”。
③语言:中举前叫范进“现世宝”、“烂忠厚没用的”、“尖嘴猴腮”,想吃“天鹅屁”的“癞蛤蟆”,对范进是“吩咐”、“不得不教导”;中举后就变成了“贤婿老爷”“文曲星”“才学高、品貌好,体面相貌”。进入茅屋前,胡屠户高声叫“老爷回府了”。府一字是对范进所住茅草屋的敬称,而之前呢,别说对屋子敬称了,对范进都是不屑一顾的,直接“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先前认为“自己倒运”,错把女儿嫁给范进,中举后吹嘘“我小老这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
我们分析完了这胡屠户前后鲜明的对比,也来把这对联给补充完整,老师来填下联,请大家补充下上联。(板书)这一副对联,让我们更好地清楚这个老丈人对待范进前后的天壤之别。
2、从刚才的对比中我们看出胡屠户是怎么样的人?(虚伪、趋炎附势等)难怪作者要讽刺他,摊上这样一个丈人真是不幸啊,忍受了十几年的“又啐又骂”,那么,这个中举的范进是否值得我们同情?作者对他的态度是同情还是讽刺?(我们刚才说胡屠户前后鲜明对比啊,这个范进呢,他对胡屠户的态度有没有不同?什么不同?)
(明确:有——岳父、老爹(板书),岳父是尊称,老爹就是很普通的一个称呼了,对岳父送的一副大肠一瓶酒,还大都是胡屠户自己的吃的,却是“诺诺连声,千恩万谢”,中举后对七八斤肉和五千大钱都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老爹费心”。)
我们注意到了吧,两个“千恩万谢”,前一个是文章一开始时范进对胡屠户的,而后一个是文章末尾时,胡屠户对范进的。两相一比较,就透出了作者对他们的浓浓的嘲讽之情。
3、除了刚刚我们分析的这些鲜明的对比,文章哪里还能体会出作者的讽刺之意?
(明确:①夸张:打了一个巴掌万般不敢,打了之后就颤抖不已,还觉得手仰着弯不过来;范进知道自己中举之后昏过去,醒来就疯了。这些夸张也极具讽刺意味。
②细节描写:胡屠户把银子“攥”、“舒”,连忙“缩”、“揣”,讽刺了胡屠户的虚伪、吝啬、贪婪。邻居们知道范进中举后一系列动作:跟、搬、商议、抹、捶、扶、跟,尤其是照顾被打昏的范进,抹、捶、扶,把范进照顾的是细致入微,这些细节描写,无一不讽刺了这些人的趋炎附势、虚伪。)
1、一个中举,居然导致如此巨大的反差,无论是丈人、邻居,还是张老爷,抑或是范进本人,都发生了变化,原因仅仅就是中了,课文刚开始的时候他也中了个秀才,同样是中,为什么在中秀才之后没有这个欢呼声呢?
(虽然中了秀才,但是没有相应的官职,没有权也自然没有钱)由此可见,与其说人们对举人的奉迎,不如说是对中了举人之后范进将会得到的权力和金钱的奉迎。
2、作者表现的众生百态,仅仅是为了讽刺这些对权力和金钱奉迎的人吗?他们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范进中举了,可见作者除了讽刺人之外还讽刺了什么?(封建科举制度)
对,很好,作者讽刺的就是在那个时期开始没落的困于八股文的封建科举制度和这个制度之下的人们热衷功名利禄的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
有这个风气就无怪乎整个社会对读书人的态度会天差地别了。封建科举制度之下的等级制度:士、农、工、商,士指的就是读书人,可是未中功名的读书人的地位十分之低,这个我们从课文当中已发现了。于是大部分读书将我们刚开始上课说的那样,将中举后做官作为读书的唯一目标,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学而优则仕”,而能否做官也直接导致了人们对读书人的态度。所以而一中举,马上一切都变了,有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的诗,说的就是这种巨大的反差。
这个范进中举之后还中了进士,我们来看下原文的片段,我们来看看这个科举考试越考越好的范进,他的才学有没有越来越高。
(PPT:在范进中了进士,提学山东时,周进嘱托他关照荀玫,也就是徇私舞弊。而范进查遍卷内却没有见荀玫。他就很郁闷,在同幕客们吃酒时,心里只将这件事委决不下。众幕宾也替疑猜不定。内中一个少年幕客蘧景玉说道:“老先生这件事,倒合了一件故事。数年前,有一位老先生,点了四川学差,在何景明先生寓处吃酒。景明先生醉后大声道:‘四川如苏轼的文章,是该考六等的了。’这位老先生记在心里。到后典了三年学差回来,再会见何老先生,说:“学生在四川三年,到处细查,并不见苏轼来考。想是临场规避了。’”而范进对大名鼎鼎的历史文化名人——苏轼,是一无所知,不晓得他说的是笑话,只愁着眉道:“苏轼既文章不好,查不着也罢了。这荀玫是老师要提拔的人,查不着,不好意思的。)
你看,范进是有真才实学吗?他只不过是读烂了四书五经,能写得一手顺畅却不算好的八股文章罢了!这样的科举制度下,学而优的范进们,到底优不优?而那些一心为功名而参加科举制度的儒生们,在踏上仕途之后又有多少为民的清官呢?答案不言而喻了。无怪乎我们的作者要对这儒林大加讽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