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范进中举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通过分析范进中举前后及众人表现的对比,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范进形象的典型意义,明确小说的主题。
(内容较多,本节只侧重范进的形象)
九年级学生思维已有一定深度和广度,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人物形象,从而把握文章主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提高教学效率。
品读范进喜极而疯的细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从范进中举前后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的变化,把握科举制度的罪恶,从周围人的态度变化了解世态
让学生畅谈读书的目的……
师:介绍古代读书人的读书主要目的:儒家讲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简言之就是“学而优则仕”。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所以,才有了学子们醉心科举,艰辛执著,即使一生艰涩,仍矢志不渝。比如我们今天要认识的这个学子——范进。自二十岁以来的三十五间,一次次参加科举考试,又一次次落地,终在自己暮年时,得中举人,却又喜极而疯。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1、吴敬梓,字 敏轩,号粒民,晚年自号文木老人, 安徽全椒县人。 清代小说家。著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文木山房诗文集》等。
2、《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共55回。主要描写封建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揭露科举制度的腐朽和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世人的丑恶灵魂。是我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给后世的谴责小说以直接的影响
一、作者写范进发疯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昏厥——疯跑——跌倒——疯走上集
二、文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来刻画范进的疯态?
第一层昏厥。
用“看”“念”“拍”“笑”写范进喜极的动作,用“往后 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写范进昏厥的神态。语言描写中 “噫”写出惊喜过望的心情。“好了”几十年追求功名,一旦实现,富贵荣华就在眼前。
第二层疯跑
用“爬将起来”“拍着手大笑”“飞跑”这些动作描 写,写足了范进的疯劲。用重复的语言,写狂喜的心情。得意忘形,旁若无人,意味着已失去常态
第三层跌倒
用富有讽刺性的外貌描写,写范进一脚端在塘里的丑态,“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意味着疯的不知东南西北,神志不清,丑态百出。包含了极其强烈的讽刺意味
第四层疯走集上
“拍着笑着”的动作描写,写尽范进的疯态。
三、写老太太和众邻居对写范进有什么作用?
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
报录人和众邻居都吓了一跳,烘托奋进疯跑的飞快
众人拉不住,烘托范进疯劲之大
小结:这一段写范进见到喜报后,先昏后疯,作者反复写他拍手、大笑,笔锋深刻地勾画出范进神魂颠倒、亦痴亦狂的丑态,本段多层次的细节描写、夸张手法的讽刺效果以及对范进发疯的过程、动作、语言等进行正面描写,还有从众人的反应侧面烘托范进疯态之可怕。范进的疯令人觉得可怜又可笑。
一、范进中举后发疯的原因是什么?
1、从原文来看那句话写出了发疯的原因
“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他只因欢喜狠了,痰涌上来,迷了心窍。”
2、表面上来看是这样的,他之所以能欢喜到如此程度,还有深层原因的,下面我们走近范进的真实生活,去查找原因。(中举前后生活境况变化、社会地位变化、别人态度变化)完成下表:
中举前
中举后
生活境况
社会地位
别人态度
板书(中举前,苦苦挣扎;中举后,圆滑世故)
小结:封建科举制度使落第者穷困潦倒,屈辱卑微,让及第者飞黄腾达,吐气扬眉;使整个封建社会,对权势者敬畏谄媚,对不幸者冷酷无情。三十年来范进时时盼望中举那一天。盼到连他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时候,喜讯却骤然从天而降,,那被失败和屈辱所窒息的一切欲望和自尊以及多年来郁结的怨愤和悲哀突然活跃起来,无法控制。范进喜极而疯,理所当然 。
二、考了三十五年才考上,如果是你,你会这样吗?范进能不能不去考呀?
他没有生活的本领,没有别的谋生手段;
在当时,科举考试是唯一改变命运的方式;
当时的社会环境也不允许他不考
三、全班讨论:范进中举是悲剧还是喜剧?
喜的是夸张手法,读来幽默讽刺,并且考上了,人生总算圆满。
悲的是把一生浪费在科举考场中,是范进的人生悲剧。同时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框架内,扼杀他的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是国家民族的悲剧。
小结:我们知道,小说是通过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现实,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范进灵魂的卑劣,社会事态的炎凉,这些都是社会制度造成的,那么范进的发疯也不是偶然,只要有科举制度的存在,就有范进式的悲剧不断上演。吴敬梓就这样借范进这个形象,揭示科举制度对古代知识分子的毒害,对人们心灵的扭曲,以及批判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穿越历史的对话
范进我想对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