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范进中举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知识目 标
1.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故事情节。
2.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人物动作、语言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能力目 标
1.对范进、胡屠户等艺术形象的分析,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心灵的毒害。
2.理解可笑的人物背后所表现的荒谬的社会生活,体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从描写中了解社会。
2.拓展学生思维,设想范进中举后的各种结果,并用讽刺的艺术手法续写小说。
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欣赏小说的能力,感性认识较强,但也缺少理性的分析,阅读还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本文语言形象、内容生动。初中学生容易被其情节和语言所吸引,而忽略对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分析。因而对写作手法和主题的把握不够到位。全文以范进中举为中心事件,采用对比、讽刺的艺术手法,生动地刻画了范进、胡屠户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心冷漠。“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范进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将自己的大半生浪费在科考上,终于在垂老之年,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功名,狂喜之下发了疯,疯得丑陋,也很可伶。这是一篇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残害的名著。鉴于此我确立了以上教学目标。
体会小说对比、讽刺等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体会小说通过范进、胡屠户等典型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现实的写作手法;把握作品主题。
一、导 入 新 课
同学们现在看一下,这是什么?(多媒体展示一张彩票图)不错,这是一张彩票。假设你昨天晚上买的一张彩票中了一千万,你会怎样呢?(让同学随机发言)。对,小小彩票,实在玄妙,现代社会,有多少人凭借它而一夜暴富,改写了自己的命运,那么,在我国封建时期,人们如果希望改写个人命运,实现一夜之间由不名一文,摇身一变为身价百倍,飞黄腾达的梦想,是不是也凭彩票呢?当然不是。那时,大多数人只有凭借参加封建科举考试,凭“中举”才能实现。于是,“中举”在下层知识分子之间,在社会和广大老百姓之中,导演出一幕幕的人间悲喜剧。那么,一旦中举之后将会怎样呢?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就随老师进入《范进中举》第二课时的学习。
二、课 文 分 析
(一)分析人物
1.展示范进发疯的视频短片,让学生从整体上领略范进的疯态。
2. 多媒体展示范进中举前和范进中举后的图片。
3. 学生通过观察,对影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做出初步的评定。(自由发言,4分钟)
(师:以上影片和图片中涉及到了哪些人?在你们看来,他们各是怎样的人?作者在小说中为什么去塑造这样一群人,目的何在?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现在,咱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有没有这种现象呢?)
4. 老师引导:那么这些人到底是不是你们所说的这样的呢?我们就以课本上他们的状况以及他们所说的话、所做的事为依据来做一个验证,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小组讨论完成导学案中的第一题,组长代表发言。(14分钟)---导学案见附表一
(1)范进
中举前他是一个甘受屈辱、忍气吞声、唯唯诺诺、热衷功名的人
中举后他则是一个圆滑世故、逢迎自如的人
(2)胡屠户
(范进中举前) 欺贫爱富、粗俗势利、蛮横倨傲.(范进中举后)阿谀奉承、趋炎附势
(3)众乡邻
嫌贫攀富,前倨后恭,趋炎附势
(4)张乡绅
趋炎附势 老奸巨猾
(二)问 题 探 究
1.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什么样的社会造就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反映什么样的社会。那么以上四种人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呢?他们在中举前后判若两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完成导学案中相应的题)
明确:四种人反映了一个嫌贫爱富,趋炎附势,极端自
私、冷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要打上权势的烙印的社会。
明确:根本原因是:科举制度毒害了整个社会,扭曲了人们的灵魂,他们对权势者或敬畏或谄媚,对不幸者冷酷无情。读书人一旦及第,便会飞黄腾达,经济地位、社会地位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也是范进几十年追求功名,一旦中举却又发疯的原因。
2. 范进中举后为什么发疯?当时社会发疯的仅有范进一人吗?从课本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完成导学案中相应的题)(提示:范进发疯后治疯的人是谁?他为什么对这种方法如此的熟练,以前也是不是碰到过这种情形?)(2分钟)
三、拓 展 延 伸
1. 假如范进没有中举,中举的是与他同名的另一个读书人,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
2. 现在高考不再限制年龄,考场上还有七旬老翁,他们比范进还大。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
四、课 堂 小 结
课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运用语言、动作等方法,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睑,讽刺了科举制度对封建知识分子的摧残以及当时冷清的人情世态。
五、布 置 作 业
运用讽刺等手法写作小作文:( 以下题目,任选其一,自拟题目亦可。)
1. 范进上任之后。
2. 一场“癞虾蟆”变成“天鹅”的滑稽戏------谈《范进中举》的主题。
六、板 书 设 计
范进中举
吴敬梓
范 进 胡屠户
中举前: 甘受屈辱、忍气吞声、 庸俗自私、势力市侩
唯唯诺诺、热衷功名
中举后: 圆滑世故、逢迎自如 阿谀逢迎、欺贫爱富
七、课 后 反 思
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笔下的范进已然成为了经典人物,悲喜纵横的故事情节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在教读本文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作者要体现的主题,我主要采用对比手法,通过对所有人物在中举前后不同的变化来揭示封建制度和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为方便学生加深对这些人物的理解,我设计了几个表格,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快速把握课文内容,找到相关的语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设计问题时,我采用了层层设疑,环环相扣,一步步使问题得以解决,并水到渠成的完成对主题的理解。从不同人物身上看到这个病态的社会,被封建制度和科举制度所毒害的社会,它使人类的行为乃至心灵及整个社会走向腐朽,巧妙的设计,学生在学习中有了更深的体会。
同时,我也有了更多的思索。在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感受范进中举前后变化的环节,我放了一段精彩的视频录象,学生就如同身临其境,很快地进入到角色当中,这为感受人物的变化,填充表格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适时的朗读发疯精彩段落,恰当的加入他当官后语言和动作的巨大变化,整篇文章会相当的精彩而富有生气。
现在,我越来越感受到朗读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文章愈好,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愈强烈、愈真挚,要想有效的领会好课文的思想情感内涵,单单依靠他人讲解、分析说明是不行的,必须借助朗读体味,揣摩其内在意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讲读课文中,要尽量地让学生多朗读,眼、口、耳、脑等感官调动的越多,对课文的理解就越深刻,学习效果就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