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范进中举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体会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2.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范进中举》之前有教读课《故乡》、《我的叔叔于勒》、《智取生辰纲》,九年级的学生学完这三篇教读课后,能够对小说的特点有所理解,所以能运用已学知识比较独立地阅读课文,并初步学会知识迁移。
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参与课堂,用导(教师导)、讲(学生讲)、议(众人议)、移(知识迁移)的教学模式。同时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发表看法,没有标准答案。
理解范进中举反而喜极发疯这一现象。
课文标题是“范进中举”,可以说“中举”是范进一生的转折点。中举前后他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判若两人。试着讲讲其“变”。
明确:全文围绕着范进中举前后人们对他的她读的变化来结构文章。
板书: 人物 中举前 中举后 讽刺
胡屠户 蔑视、不尊重 巴结讨好 (前倨后恭)
对比
众乡邻 漠不关心 殷勤帮忙 (趋炎附势) 整个封建社会
夸张 变
细节描写 张乡绅 不屑一顾 套近乎、拉关系
社会地位
个性化的语言 范进 {不敢抗争 很受用 理所当然 读书人
经济状况 逆来顺受
学生从文章找出细节描写进行赏析,教师与学生一起点评。
第5自然段,理解以下问题
1.将本段分为两层,并说说层意。
2.概括范进喜极而疯的四个过程。
3. “好了!” “我中了!”“好!”的言外之意?
4.范进得知中举后为何会疯?作者设置这一情节的用意何在?
1.文中除了描写范进这个人物外,还涉及胡屠户、众相邻、张乡绅、报录人,其用意何在?
总结深化 :作品以范进中举前后为中心展开故事情节,把各种人物搬到生活的舞台上,调动讽刺艺术的各种手段,让一幕幕精采场面展现在观众面前,尤其是通过范进和胡屠户这两个典型形象的塑造,无情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精神摧残,讽刺了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人情世态。作者把批判的矛头直指整个封建社会。
2.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怎样?---无情的嘲弄,辛辣的讽刺,深刻的批判
古人: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今朝,我们读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1.概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续写:二选一
《范进中举之后》
众人正热闹着,忽有报录人急至,大呼:“错了,报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