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范进中举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把握小说故事情节,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感知艺术形象,掌握描写人物的手法及作用。
3、品味小说语言,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
初中生天真、活泼、好问,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求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方法。因此,教学中,我以“自学互学展示课”的模式,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和能力,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感悟,鼓励他们有创意地表达。
1、梳理故事情节,从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变化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了解范进这一形象的典型性,掌握作品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3、品味小说的语言,领略小说讽刺艺术的魅力。
1、把握小说故事情节,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感知艺术形象,掌握描写人物的手法及作用。
3、品味小说语言,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
1、梳理故事情节,从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变化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了解范进这一形象的典型性,掌握作品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3、品味小说的语言,领略小说讽刺艺术的魅力
品味小说的语言,领略小说讽刺艺术的魅力。
活动一:绘声绘色讲故事
㈠复述故事
速读课文,把握主要情节,绘声绘色讲故事。先自我复述,再在同桌间相互复述、补充,最后在班上复述。
㈡畅谈感受
通过读课文、听故事、讲故事,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活动二:入木三分评故事
㈠细读课文,圈点勾画
哪些人物、哪些情节,哪些词句、哪些描写,让你觉得“荒唐”(可笑、啼笑皆非、不可思议……)?并在文中批注你的感受。
㈡点拨整合,深化认识
1、体验对比的效果(作为一部社会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主要的讽刺手法就是对比。对比是将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不同的两面列举出来,加以对照,突出矛盾双方最本质的特征,使形象更加鲜明,从而起到相反相成、辛辣讽刺的艺术效果。)
中举,是范进一生的转折点。围绕着“中举”,小说中人物的表演也是穷形尽相。请分组设计一种形式体现这种变化。
比如可以参照下面的句式说话:
中举前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中举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有范进、胡屠户、众乡邻、张乡绅等,说话时既要先引用原文,做到言之有据,又要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提炼,做到言之有物。)
比如可以模仿语气朗读或表演前后两个片段;
2、感受细节的力量
⑴范进中举发疯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指名朗读,学生自读,边读边画出自己认为精彩的词句。
讨论:你认为哪些句子或词语写得好,说出你的理由。
②想象“好”字的内涵:如果放大范进此时的心理活动,他心里在想些什么?
⑵胡屠户接受范进赠银
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要求学生自己边读课文边表演。讨论:这段对胡屠户的描写,哪个细节最精彩?
3、探究主旨的深度
⑴话题一:你觉得范进,是可怜、可悲、还是可笑、可气、可叹?
⑵话题二:范进中举,是喜剧,还是悲剧?
四、活动三:文采飞扬编故事
运用讽刺手法写作小作文:(以下题目,任选其一,自拟题目亦可。要求用到多种刻画人物的方法)
(1)假如范进没有中举
(2)范进上任之后
(3)假如范进与孔乙己相会在咸亨酒店(先读一读《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