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范进中举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
分子的毒害。
2.学习通过对话、对比的细节等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3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1.重点:
(l)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学习对比写法。
2.难点: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1、理解作品卓越的讽刺艺术,提高阅读和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
2、了解文章是如何用鲜明的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表现主题的。
3、感知人物性格,学习运用动作、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1、如何辨证看待封建科举制度(联系现实)。
2、深入分析对比手法的运用。
3、掌握人物描写方法。
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1.学习通过对话、对比的细节等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2.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l)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学习对比写法。
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一、对联导入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竭,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类似对联: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引入文章:
古人云:人生三大乐事——喜极而疯者
二、作家作品(学生交流、教师补充)
三、复述情节
四、分析问题
(1)故事涉及到的人物(主要人物是?)
(2)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
家境——第一段结尾处、第二段开头、第二段结尾、第三段开头、第十一段结尾、补充
地位——连买肉的都瞧不起(联系范进中举起的艰难历程出场时的描写,五十多岁的老童生,不读书考试不行吗?)、岳父任意辱骂到不敢打,连做过知县的乡绅也来巴结(为什么?预备官员)
本人态度——唯唯诺诺,老实巴交,对胡屠夫的称呼(岳父——老爹),发疯的过程(层次感)(为何如此?很快与张乡绅打成一片,补充第四回有关内容
他人态度(岳父、张乡绅、邻居))
岳父:语言、动作、神态、行为(两次贺喜所送的东西)(前倨后恭)(细节描写,拿银子时的动作描写)
五、问题探究
造成这一切变化的根源是什么?(封建科举制度)
简单介绍相关常识,增强对文章内容的了解。
六、概括人物形象特征
范进——猥琐懦弱而又圆滑世故。(可从范进对待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判断),热衷功名受封建文化毒害。中举前唯唯诺诺,中举后则坦然地同方面大耳的张乡绅平起平坐,打起官腔,成了封建社会的新贵,特权阶级的人员。(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报录人在范进发疯后镇定的提出了解救方法,可见他见过类似的情形。)
胡屠户:欺贫爱富,粗俗势利,蛮横倨傲(前);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后)的市侩形象。
张乡绅:早已中举,做过知县,是地方上的一霸。范进中举的当天就来拉拢,送银送房,与范进称兄道弟。这就表明他急于结交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以达到巩固和扩大自己权势和目的的道貌岸然,老奸巨滑的性格。
七、总结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以人物自己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如范进对胡屠户的称呼由先前的“岳父”到中举后的“老爹”。
运用细节描写、侧面烘托。如范进发疯的过程。用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胡屠户为女婿扯衣服后襟,拿银子时的动作等
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范进中举惊喜得发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但并不失真。“中举发疯”在当时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会有实情”的,因而是真实可信的。当时的读书人热衷“举业”,一旦功名到手就如痴如醉,惊喜若狂。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的描写,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对比手法主要用于描写胡屠户这个人物,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八、深化拓展(提高部分)
深入研究一下范进发疯的本原意识,讲讲《范进中举》一文所体现的科举制度对中国文人人格的解构与重构。
范进因中举而发疯,可以说是原有人格被解构而新的人格未被及时重构的外现。当然要论述这种解构,就要说一说中国文人普有的二元意识,就要说一说中国所特有的二元文化。
所以,苏轼的潇洒是装的。其实是没官当的痛苦。
不过苏轼的潇洒装得格外真诚而美丽,所以后世的人们在有了类似于他的遭遇时也需要像他那样装,最后,苏东坡的名声就空前大了。
所以说,范进因中举喜而疯,李白因不用怨而狂,苏轼因贬官惧而逃,表现虽然各异,其实质都是把自己的人生价值比量于官场的成功与失败。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意识就这么广泛地存在于中国文人的心目中。
当然,这种思想的产生是有其社会背景的,这个社会背景就是中国文人做官则八抬大轿,黄金美人,不做官就一无是处,所以在中国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格言,“学而优则仕”的信条,也有“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警言。书生的有用与无用,全在于皇帝的重用与否,重用了则要风有风,要雨有雨;不被用则一无用处。其实不管用还是不用,归根到底中国文人都是被动的,都没有独立的人格。
然而,一个社会,文化人没有人格,整个社会也就不会有人格,而没有人格的社会往往是缺乏良知的。没有良知,何来真诚?缺少良知,没有真诚,这样的社会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恐怖的。
九、小结
课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
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睑,批判的
锋芒不仅对着科举制度而且指向整个封建社会。
十、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
声,道:“喀!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
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
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
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瑞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
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
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
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
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
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
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
老爹们,再为商酌。”
1.范进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这四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是怎样描写范进的疯态的()
A.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和外貌描写。
B.通过人物外貌和心理活动的变化来描写。
C.通过人们的反应,运用人物的对话来描写。
D.通过语言、行动、神态和心理活动的变化来描写。
3.联系全文看,范进发疯的主要原因是()
A .为考举人,长年积劳,一喜之下乐极生悲。
B.屡试不第,见喜报不信是事实,一急之下而发疯。
C.欢喜过分,跌了一跤而变疯。
D.屡试不第,一旦中举,事出突然,喜极而疯。
4.范进中举发疯说明了_
5请发挥想象,写出范进发疯的丑态。(字数1O0左右)
课后记:了解人物描写的手法,让学生活学活用,锻炼自己的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