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秋天的怀念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2013年第3版
1、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感受博大、宽厚的母爱。
3、学习作者运用各种手法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
利用多媒体技术,课前准备生活化。做到在生活中挖掘素材,学生感到很亲切,用实际生活中的情景去触动学生的心灵(见课件2、18、19、)。多媒体技术课件内容丰富多彩。在情景中激发兴趣,用专业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文本(见课件3)。这样就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本教材中知识点就是感悟母爱,学习表现人物的方法,用幻灯片把表现母爱的句子串联,然后一步步讨论一步步深入,最终落实一系列的知识目标,提升学生情感。(见课件10----14)再让学生动手写,用幻灯片给出答案示例。(见课件19)
1、学生当前现状分析:
随着物质条件的越来越好,现在的学生都是家里的“小皇帝”,生活条件优越,对于父母的给与经常认为是理所应该,缺少珍惜,缺少感恩。但是恰恰是这种感情让我们能感受到幸福,这是一种精神力量。我们的学生接触事物太多,信息接收量过于繁杂,反而无法“返璞归真”,去真正的品味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
2、新课标完成情况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现在的语文教学在强调不脱离文本的情况下,更加重视学生独特的体会。另外在第二期课改以及《新课标》的精神中一直突出在教学中要体现人文精神,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更要学会做人,领悟人生的意义。
1、读懂课文,体会母亲对子女真挚无私的爱,感悟人间真情。
2、学习描写动作、神态等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来表现人物的内心、表达真情实感。
世界上最亲的是母亲,母爱都是伟大无私的谁来说一说自己的母亲。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伟大的母亲。
一、检查预习,读准字音:
瘫痪 侍弄 整宿 憔悴
仿膳 豌豆 诀别 烂漫
翻来覆去 絮絮叨叨
二、思考问题: 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如何理解题目的含义?
三、读课文,感受形象
1、双腿瘫痪后,“我”是怎样的状态?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 暴怒无常,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听着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 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妈妈让我去看菊花,我会说 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么劲!。
2、面对我的暴怒悲观,母亲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
A、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
(品味“悄悄”,“偷偷”)母爱是执着,是坚强,是生死相依。
B、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品味“扑”,“抓’’,“忍”)挡住的是儿子烦躁的情绪和绝望的心情。
C、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落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
母爱是细心的呵护。
D、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地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母爱是商量,是理解。
E、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聚焦“笑”,“敏感” 透过这几个字,你看出了什么?)母爱是细心,是宽容。
3、母亲当时候的身体怎样?
身患绝症 病入膏肓
有没有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没有
有没有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没有
有没有大声呼喊我活着什么劲?
没有
4、母亲为什么会这样呢?
自己做坚强的母亲,让儿子成为坚强的儿子。
5、课堂小结:
母爱是
四、写一写母爱是什么?
示例:
母爱是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
母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
母爱是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
母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