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散步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2013年第3版
语文老师应善于以现行教材为写作借鉴的主阵地,以名家大师的作品做为最好的作文教学的例子,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资源,建设符合自己学生实际的写作教材。将写作教学渗透于阅读教学之中,最大限度的从教材中汲取写作能量。本节课就是用教材教写作的一个示例。主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一、解决“写什么”,“为什么写”的问题。以范文为例,教给学生怎样发现生活中的写作话题。 鼓励学生自己负责选题写作。
二、指导学生进行“怎样写”的技巧学习。浓缩教学内容,明确学习目标。把“蕴藏于课文中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提炼出来”, 学习《散步》“以小见大”的作文方法应用于写作中。
三、展现课文原有的“美”,用好教材这个“例子”。
1、发现(挖掘)生活中的可供写作的素材;
2、学习《散步》一文,感受这篇散文在语言、构思与立意等方面的优点;
3、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4、进行读写能力的迁移,学以致用,进一步坚定写好作文的信心。
学生刚升入初中,这是人生旅途一个新的时期,他们情感丰富,心智渐渐成熟,对生活的感悟有所提升,但很多学生不善于发掘发现生活中的小事件,将它们写入作文,反而觉得写作文时无话可说,或者有素材积累却苦于没有好的写作方法,来表现深刻主题。而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就可以在这些方面提供很好的范例。
重点: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并进行阅读到写作的能力迁移。
难点:在学习中理解 “小”“大”其实是一体的,“大”(思想、情感、立意、主旨)蕴含在“小”(故事、细节、情节)里面,二者不可分离。
教师尽可能不着痕迹地同学生交谈,以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家庭题材作文的写作: 看电视——周五晚上的电视最令人纠结,我要看《我是歌手》,女儿要看《非常大脑》,先生要看球赛,爷爷要看晚间新闻,奶奶要看抗日连续剧,两台电视还是解决不了问题。你们说该怎么办?你们一家住在一起的有几个人?你们一家人都喜欢些什么?有没有你们都喜欢的事?
看书——各看些什么书?谁先看?谁向谁介绍?有时一本好书不会抢吗?对书中的人物观点大家意见一致吗?有没有发生过争执?你现在你们争执的根本原因(深层原因)是什么?
下棋等——谁先喜欢的?其他人又是怎么喜欢上的?
一份家长来信:对孩子写作“没米下锅”的困扰。与同学们探讨家庭生活类作文如何写。
【设计意图:既然是写作指导课,那么这堂课的重点与中心就不应该是《散步》一文,因为课文无非是用以指导写作的“例子”而已,课堂的重点与中心就应该是“写作”的指导,而“写什么”,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最好的写作素材?是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教师先“隐藏”意图,与学生“聊天”,既减轻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又有意无意间让学生发现许多自己身上身边的写作题材。因为关于选题,最好的一点是“设法让每个学生都发现他自己身上的有意义的话题。”帮助学生去发掘这些话题。家庭生活是写作最重要的一个话题库,所有的学生都带各自丰富的家庭故事来到学校。 因此这一步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到探索到家庭故事的丰富性。】
这样的鸡毛蒜皮大的小事如何把它写进作文的大雅之堂呢?其实语文课本中有很多作家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例如莫怀戚的《散步》,让我们重温记忆,带着欢愉而深沉的情感,随这家人一起走进暖暖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1、全体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 “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以读代讲或多读精讲的效果绝不应低估,优化的语文教学法是直接地熟练地阅读文本,达到心与言谋,神与文通。】
2、学习课文,选取特定的生活小事件,巧妙设置情节,用特写镜头放大。
(1)、请用一句话简单概括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提示:时间、人物、地点、事件)
——我一家人(我、妻子、母亲、儿子)在初春的田野散步。
(2)、散步这件小事是如何被写的一波三折的?
文章的基本线条是:“我”劝母亲散步→全家人一块散步→走大路与走小路的分歧→“我”母亲依从了“我”儿子的→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从而写出了一家人之间的互相爱护、尊重、体贴和理解。
全篇只写了“散步”一事,但读来饶有兴味,除了真情动人外,再一个原因就是叙事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入题写“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予和儿子走在后面”,“散步”已经起步,本该照直走下去,而文章在这里起了一个波澜:“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等到“我”出于爱母之心决定走大路时,事情偏偏又不照“我”的决定发展,母亲要改走小路。真是一波末平,一波又起。这两处波澜不仅使记叙摆脱了平铺直叙的弊病,而且展示了“我”对母亲的挚爱,母亲对孙子的亲情。 什么是“大”?(课文短短八百字,却是一曲温馨隽永的亲情之歌、伦理之歌、生命之歌。其思想内涵的三个层面清晰可辨,耐人寻味。)
故事层面:亲情。
3、通过分析特写镜头“背”,小结在记叙文写作中,要善于发掘小事件在情、理上的闪光而又具有普遍意义的大主题,结尾处升华自我独特感受,撼人心弦。
分析特写镜头“背”
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二人背得吃力吗?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我背上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呢?
----------不,因为母亲儿子都很轻。
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的责任,母亲和儿子是生命中最重的砝码,在每位儿子眼中,母亲便是全部,在每位父亲眼中,儿子同样是生命中最重的 )[或者:教师设问: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呢?(初春全家人散步的事。)本文正是通过散步这样的小事,表现了祖孙三代人互敬互爱的思想感情,进而赞美了敬老爱幼这种人类高尚的道德情感。这用的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寓意层面:使命感。
《散步》以第一人称叙述,与其说为了真实亲切,不如说为了强化主体意识,实现使命感。文中的“我”,一个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当“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时,觉得“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里通过特写镜头的定格描写,强化了中间一代人的主体意识,强化了使命感。
哲理层面:生生不息。
当我们从生命与时空的意义上来审视三代人的“散步”时,却应该说,这里还隐含着“生生不息”的哲学道理。尤其是儿子的一个“伟大”发现:散步的三代四口人“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是生命的延续与发展,具有哲学的色彩。
4、交流家长阅读本文感受,帮助理解文章主题。
【设计意图: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是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它的基础是对文本的学习,因此,它放在对文章的阅读赏析之后。而且由于在课堂之始已着力于“小”(故事、细节、情节)的指导,此处就着力于对“大”的理解。】
5、适当的景物的描写深化主题,对主题也是推波助澜。
初春的景色如何?从原文中找出语段。看看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4段是对初春的描写。新绿、嫩芽、咕咕的冬水,写出春的气息。在这样的气息中,使人感觉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召唤。正是因为感受到冬去春来,气候转暖,生机萌动,全家人才一起出来散步。这是对全文的铺垫。另一方面也使文章的感情基调由深沉变得欢愉起来。第7段景物描写写出春天田野的诗情画意。
1、选取特定的生活小事件,巧妙设置情节,用特写镜头放大。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但写作高于生活,可以将自己在生活中的种种感受溶于一体进行巧妙设置情节。
2、穿插适当的景物的描写深化主题。景物的描写与文章主题暗合,而不是有意的凑足字数。
3、善于发掘小事件在情、理上的闪光而又具有普遍意义的大主题,结尾处升华自我独特感受,撼人心弦。这份独特体验,一定是你在经历这件事情后,独有的,要加以升华。
【设计意图】边学边总结,在学习中提炼出语文课本中学生能够掌握又必须掌握的语文技能。
学习《散步》一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对《跟着》进行补充,修改。
建议:1、对文章叙述的事件巧妙设置情节,使故事有波澜。
2、在文中穿插必要的环境描写,使之对文章的主题有深化作用。
3、对比《散步》与 《跟着》的结尾部分,思考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跟着》一文,只是简单叙述了一件事,情节略显平淡,按照本节课所学,补充文章空白部分。
例文 《跟着》
周日,我吃完晚饭便要走了,回到学校,开始新的一周学习。父亲说要送送我,我说不必了。他一笑,说他去散步。
(补充1:增加合理的情节,使文章有波澜)
这种骗小孩的把戏,怎能蒙得了我?我不小了,还玩这个……
我拉着箱子,快步走了。
父亲穿着厚睡衣,站在不远处,双手背在后面,没有看我,而是看天。
我继续往向前走。父亲在后面跟着,步子迈得很慢。
(补充2:增加与中心相关的环境描写)
( 补充1:增加合理的情节,使文章有波澜)
我也放慢了步子,希望父亲能跟上我。不能太慢,太慢会失掉自尊,不能太快,太快就看不到父亲了。
父亲在后面跟着我,却又像是我在跟着父亲。我们两都跟随着自己的目标。我们都跟着爱走。
学生当堂完成,老师巡回点拨,
1、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作品,生生互评,老师点评,多种形式结合。
2、老师展示自己的下水作文
《跟着》
周日,我吃完晚饭便要走了,回到学校,开始新的一周学习。父亲说要送送我,我说不必了。他一笑,说他去散步。
(补充1增加合理的情节设置:):这深秋的街景的确有文人心头解读不尽的万种风情,但忙于生计的父亲却绝不是这种风雅之人。
这种骗小孩的把戏,怎能蒙得了我?我不小了,还玩这个……
我拉着箱子,快步走了。
父亲穿着厚睡衣,站在不远处,双手背在后面,没有看我,而是看天。
我继续往向前走。父亲在后面跟着,步子迈得很慢。
(补充2:增加与中心相关的环境描写)秋,仿佛一夜之间更浓烈了,街角,木棉轻薄的叶儿簌簌飘落,不经意的滑过脸颊,却明显触到一份细腻与依赖,似乎还带着生命... 春花秋月夏风冬雪,是挡不住的更替轮回。人们早已习惯跟着四季匆匆走过。谁曾留意,那树上尚存的依旧青葱的绿叶和那纷飞的落叶究竟意味着什么?但当那黄叶飘落在缓缓走着的父亲身后时,我却分明听到了落叶在岁月深处的回响,那是它对新绿的一声爱的叮咛吗?
( 补充1:增加合理的情节)转头瞬间,我感觉父亲老了,虽然我知道他可以走得更快些,但此时,跟着儿子的他的确老了。
父亲在后面跟着。不能太近,太近会伤害我的自尊;不能太远,太远就看不到了。就这样,一个中年男子和一个中学生在忙碌的大街上走走停停….
忽然,我扭过头,却没看见父亲的身影。我有些慌了,用双眼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寻找父亲的身影。好久,似乎好久。
我也放慢了步子,希望父亲能跟上我。不能太慢,太慢会失掉自尊,不能太快,太快就看不到父亲了。
父亲在后面跟着我,却又像是我在跟着父亲。我们两都跟随着自己的目标。我们都跟着爱走。
请学生点评。对比,再次修改。
3、对比两篇文章的结尾部分在文章中的作用。
4、再次回顾总结写作“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1、归纳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学生谈自己本节课的写作所得。
2、教师寄语:大家要相信一点:好作文就是从平常的生活中来;许多细小的事,只要你能用真情去体味,用匠心去构思,就能写成非常感人的文章 。
2、 对初中生而言,尤其是写记叙文,“以小见大”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好方法。小处要能见细,即要有细节;大处要落实,即不能刻意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