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秋天的怀念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2013年第3版
1、了解作家作品,识记重点字词。
2、体会字里行间所饱含的浓浓亲情,认识母爱的无私伟大。
3、让学生意识到“子欲养而亲不待”,一定要及时行孝。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施教对象是一群刚刚升入初中不久的学生。他们的基础参差不齐,无论是朗读,思考,还是语言表达。连合作探究的意识都不是很强。幸而本文较为通俗易懂,表达的感情真挚浓烈。所以我从母爱亲情的整体感知入手,带领他们走进文本,去体会精当,传神的语言。教学过程中,我先以第1段为例,带着他们分析体会。之后引导他们几个人为一组合作完成3~6段 。最后一起探究第7段,完成感情的升华。过程中问题设计要明白易懂,引导要精准到位,适时穿插朗读指导。并且要不断激励学生的积极兴和热情。
抓住文中的细节和传神的语言细细品味,体会其中蕴含的浓浓母爱真情,认识到母爱的无私伟大,教育学生理解母爱,珍惜亲情。
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情感。描写亲情的文字往往最能打动人。《散步》让我们体会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关爱。今天我们有幸随著名作家史铁生一起走进秋天,听他讲述一段往事,看看又要向我们传递一份怎样的亲情能量?
二、展示题目——《秋天的怀念》
认识史铁生
( 以上均为课件展示)
识记重点字词(也由课件出示)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听录音朗读思考课件上几个问题:谁在秋天怀念谁?为什么怀念?文章字里行间充溢着怎样的情感?
朗读结束后学生讨论回答。(幻灯放映)
品味语言,体会亲情
1.前三句重点体会“暴怒无常”,最能体现“无常”的词语是“突然”、“猛地”。
总:这时的“我”是一个自暴自弃,精神几乎崩溃的人。
2.在这时母亲是怎么做的?
连续出现 两个“悄悄地”,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还“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母亲理解“我”,想让“我”尽情发泄;然而又不放心“我”,担心“我”做出傻事。
3.“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花都死了!”这一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他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照顾“我”身上,已无心他顾。
4.母亲想过用什么办法来帮助儿子吗?(去看花。)
这一部分以朗读训练为主,引导学生读出母亲的试探,儿子的几近绝望。
体会“好好活”的含义。(共同与病魔作斗争,一起积极乐观的生活。)
六、小结过渡:母亲身患绝症,却在儿子面前极力掩饰,儿子浑然不知。当他从妹妹口中得知这一切时,是否能够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呢?
七、合作探究3—6段
自己勾画出让你感动的母爱细节并加以品味。
交流讨论之后各抒己见。
如:①“挡在窗前”——怕“我”触萧瑟秋景生悲伤之情
②要带儿子去看菊花的目的——一方面是带儿子出去散心,一方面是希望儿子学习菊花的品质,坚强乐观地生活下去。
③闭口不提任何有关“跑”“ 踩”之类的字眼。不慎提到后戛然而止,悄悄走出去。——怕刺激不能动的儿子敏感的神经。
④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让学生想象省略的内容,体会母亲临死前念念不忘的仍是他的孩子。
……
过渡:那我是否真正懂得了母亲,理解了母亲呢?
八、一起研读最后一段
齐读后思考:为什么来看菊花?为什么把花刻画得那么形象,那么美?
——为了怀念母亲;“我”已走出阴影,发现了生活的美好。
这里的“好好活”又有什么深刻含义?
——“我”一定会做一个生活的强者,与妹妹一起坚强乐观地活下去。
九、拓展
幻灯放映史铁生怀念母亲的一些文字,告诉学生:“子欲养而亲不待”,行孝应及早,不能空留遗憾与悔恨。
十、幻灯放映歌颂母爱的名言。(齐读)
十一、问题讨论:文章为什么以《秋天的怀念》为题?
各抒己见后,幻灯出示答案。
十二、习作训练:请以《妈妈,我要对您说》为题写一篇小作文,传达出对妈妈的理解和关爱。(幻灯放映)
十三、歌曲放映《懂你》,结束本课。
请以《妈妈,我要对您说》为题写一篇小作文,传达出对妈妈的理解和关爱。(幻灯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