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孔子拜师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抓住重点语句体会孔子和老子的品行,激发学生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通过抓住重点词语,了解孔子和老子的品行,激发学生对他们的崇敬之情。
通过抓住重点词语,了解孔子和老子的品行,激发学生对他们的崇敬之情。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学生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课文各段的内容及孔子有了一定的了解,请同学们打开书,回忆一下各段主要讲了什么。
指名汇报:课文分别写了孔子想去拜师,去洛阳拜师,认真求学,后人对孔子的评价。
小结:这篇课文就是按照孔子想去拜师,去洛阳拜师,认真求学,这样的顺序写的。
提问: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直接写出了孔子想去拜师的原因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个自然段,想想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1、孔子来拜师是因为他总觉得自己的学问还不够渊博。追问:学问渊博是什么意思?
2、孔子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追问:远近闻名是什么意思?
孔子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可是还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从中,你觉得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引导孩子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板书。
过度:让我们看看谦虚好学的孔子到底是怎样拜师求学的吧。
1、出示阅读提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1、用直线画出描写孔子是怎么做怎么想,怎么说的。2、想想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默读课文,画句子。)
2、学生同桌读一读自己画的句子,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并在大屏幕上出示学生所画句子。
4、小结:孔子就是这样做,这样想,这样说的。要想深入地了解孔子这个人,我们还要细细品味这些话。
5、让我们先来看看孔子的求学之路吧。出示句子“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来到了洛阳。”这些变红的词语,哪个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1)、学生思考并汇报。
A、上千里:引导学生感悟路途遥远。从曲阜到洛阳,孔子要走过多少陌生的城市,多少田野乡间啊!
B、风餐露宿:引导学生通过逐字解释的方法理解词语意思,感悟孔子一路走来条件艰苦。孔子饿了就在野外吃饭,困了就在路上歇歇,这就是风餐露宿。
C:日夜兼程:引导孩子理解词语意思是白天和夜里都在赶路,感悟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想象:孔子这一路走来,还会遇到怎样的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D:终于:引导孩子体会孔子在到达洛阳的路上有多么的不容易。一个简单的词语,却包含着那么多的艰辛!
(2)此时此刻,你觉得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3)引读:从曲阜道洛阳,长路慢慢,孔子踏上了求学之路。齐读。
白天,当人们都在享受着香喷喷的美食的时候,孔子还在求学之路上。齐读
深夜,当人们都进入甜蜜的梦乡的时候,孔子依然在求学之路上。再读。
(4)小结:是啊,短短的一句话,把孔子为了求知如饥似渴,不畏艰辛的品行表现的淋漓尽致。
6、学习孔子的动作和语言。
(1)刚才同学们还画了这两句话。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你又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并汇报。
预设:孔子非常的有礼貌。从他的动作“上前行礼”和语言“老人家,请问,请”等词中体会到孔子非常有礼貌。指导学生带着动作读一读。
(3)你觉得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板书:彬彬有礼
7、孔子拜老子为师,到底老子有哪些地方吸引了孔子,让他不远千里也要来拜师呢?请大家再读课文找到描写老子的句子读一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到描写老子的部分读一读。
(2)课文通过对老子的样子、语言、行动的描写,让我们认识了老子。你觉得老子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3)引导学生体会:老子谦虚有礼:“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老子喜爱孔子,爱护晚辈:我就出来迎候。
迎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换成等候或迎接怎么样?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发现词语的不同,从而体会老子的谦和知礼,感受中华传统美德。
8、老子在疑惑,你的学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让我们来听听孔子的回答吧。(出示孔子的话)想想你知道孔子来拜师的根本原因了吗?
(1)理解“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什么叫学习没有止境?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
既然学习没有尽头,没有结束,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2)孔子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补充资料: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学官制与郯子,还曾经拜8岁的在大街上玩耍的项槖为师。
结合生活中的同学、老师、亲朋好友的事例谈谈,从而体会人要学习的知识很多,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成为知识渊博的人。
9、孔子和老子是那样的谦虚好学,他们的学问和品行得到了后人的敬重,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10、课文通过对孔子和老子的言行,让我们感受到了两位伟人的品行,让我们再次回到他们的对话之中吧。请同桌两个同学分角色朗读他们的对话,可以做动作,也可以站起来演一演。
学生自由分角色朗读。一组同学上台表演。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表演。
同学们,正因为孔子老子的高尚品格,受到了人们的佩服与敬重。孔子门下有许多的弟子,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记录了下来,编成了《论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们读一读吧。
教师领读: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