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孔子拜师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会认7个生字,正确读出“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孔子拜师》讲述的是几千年前的事情,和学生的生活离得较远。作为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孔子的认识只停留在听过孔子的名字,最多知道他是一个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但是对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古代人的言行、举止,古代拜师的习俗等了解不多,这是本节课要注意让学生感受的。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孔子,孔子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名言,这就是其中的一句.跟我一起读: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谁能像这样背一句孔子的名言.
2、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近孔子.齐读课题.孔子拜谁为师?板书老子.
3、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示:远近闻名 渊博 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毫无保留,传授,品行)
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这些词语.
他读的真准,大家像他学习,一起把词语读一遍。
试一试把这些词语放到句子中去:远近闻名的孔子,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于是到千里之外的洛阳拜老子为师。一路上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到了洛阳。老子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孔子,他们的品行令后人佩服。
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抓重点词语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一个好方法。
1、复习拜师原因,理解“学无止境”。
上节课我们从第一自然段中了解到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勤奋好学)孔子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还要拜老子为师,其根本原因在于他说过的一句话,出示句子“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一起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把这句变成一个词语是(学无止境)可是老师不明白,把老子的知识学完了,学习不就到头了吗?你们的学习有尽头吗?
师:现在是三年级—--:还要读四年级,三年后读中学,再读大学。:还要考博士。学习就完了吗?师:是啊,工作了,还要学习,这就叫——生(齐):学无止境。
2、因为“学无止境”,三十多岁的孔子对他的学生说:我听说洛阳的老子,对道德和礼仪研究的特别出色,我要去拜他为师.从而踏上了拜师的路途。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有一个句子具体写出了拜师的不容易,把它勾出来。出示句子“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我们一起来把这句话读一下。
谁来读一读这个句子,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告诉大家。
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大家像他那样一起读。
理解“上千里”。(路途远)
理解“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理解,体会“日夜兼程”:白天也在赶,夜晚也在赶,(迫切心情)
理解了”几个月”(时间长)
理解“终于”(不容易)
想像一下,你就是孔子
出示:在翻越崇山峻岭时,你——(脑海中想一想,你是如何跋涉在这山水之间的)
在四望中找不到客店时,你——(你腹中是如此的饥饿,但是你依然前行)
无论是骄阳似火的中午,还是狂风怒吼的夜晚,你都——
(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将日夜兼程,风餐露宿这两个词语带入句子中。)
孔子这么辛苦,这么着急,是去干什么呀?(拜师求学)
孔子这种为学到更多的知识,不怕苦,不怕累,精神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那就是----老师送给你们一个词语,(板书求知若渴)追求知识,就像一个沙漠里行走的人想要喝水那样迫切。
因为求知若渴,所以孔子走了---(上千里)
因为求知若渴,所以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因为求知若渴,所以孔子步行了---(几个月)
因为求知若渴,所以孔子----(终于走到了洛阳)
谁来读出这种求学心切的感情。
师引:再读这句话,读出孔子的一路艰辛,求知若渴吧!抽读,齐读
1、就这样,孔子怀着求知若渴的心情,终于见到了老子,课文通过人物的对话把两人当时见面的情景写得很具体. 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用横线把人物的对话画出来.指名回答,师生分角色朗读,指名分角色对读。
课文不但把人物的对话写出来了,还把他们怎么想怎么做的写下来了,我们合作读读,请接着老师的话来读.
2、如果你是老子,会收下孔子这个学生吗?
(1) “风尘仆仆”你从哪儿看出来孔子路上的不容易.
(2)谦虚有礼:你从哪个句子读出来的?
句子A:于是上前行礼,问到:"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把?”读句子.“上前行礼”,学做动作,带上动作读.老师看到这样的学生会觉得他怎么样?(学生做这个动作),只有这一拜吗?从那句话读到的?一拜再拜,从这当中你能看出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谦虚有礼)带上动作读.
除了动作,还从那儿看出孔子有礼貌? “您””多谢”
句子B:孔子说了三句话,另一句能不能感受到他的谦虚有礼呢?
句子"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读句子.那个词语读出孔子的礼貌.孔子在跟老子谈话中,称呼自己是“学生孔丘”孔丘是他的名。古时候对人的称呼可讲究了,称呼自己的名是一种谦虚的表现。 (读一读,读出孔子的谦虚有礼)
“拜见"在课文中有一个近义词,是”拜访” 出示: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人吧?读这两个句子,体会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
两个词语都是敬辞,拜见, “见”用什么?眼睛,强调的是会面。“访”用什么?语言,强调的是访问。咱们中国的汉字就是这么有魅力,给他们相相面,这个词的意思就出来的。(读句子)
5、感受老子的谦虚有礼。
老子有没有因为自己是个大思想家就敲不起孔子?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1)老子是怎么称呼孔子的,仲尼是孔子的字,古人称呼别人的字是表示对他的尊敬。这个老师怎么样?(假如你是老子,你会怎么说这句话)
(2)区别“迎候”和“等候”
你们知道吗,过去拜师时,都是老师端坐在家中,等着学生拿着礼物前来拜见他。可老子是怎么做的?所以老子说“在这儿迎候”。迎的意思是——迎接。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候,迎接。等候:有等待的意思,但不表达迎接的意思)白发苍苍的老师亲自到城门外去迎候他的学生,这是个什么样的老师呀?
6、在这段对话中,孔子和老子把这种谦虚有礼的传统美德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同方分角色朗读再现这段两千多年前的对话。指名表演
1、 从此以后,孔子就跟着老子学习,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孔子是怎么学的?
生: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师:跟他一起读。如果用孔子的名言来说,孔子怎么学?温帮而知新。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生汇报一句,全班跟读)
孔子的这种学习态度可以用孔子说过的一句话来形容---板书学而不厌
2、 师:老子是怎么教的?
生:老子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孔子。
师:再读。 板书:毫无保留
毫无保留的教书用孔子的话来说这叫—-诲人不倦。
3、现在你们知道人们佩服他们的什么品行了吗?
师:孔子和老子,一个谦虚好学,一个诲人不倦,一个不耻下问,一个毫无保留,多么伟大的古代学者风范啊!难怪人们如此敬重他们。读:(出示)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再读。
师:每年的9月28日据说是孔子的生日,这一天,全国各地会举行各种仪式来纪念孔子,而他的家乡曲阜更实会举行盛大的祭典仪式。孔子文化在我们五千年的古老文明中也不过是一个点。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时常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希望大家透过教材这扇门,课后去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