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孔子拜师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
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
的意思。
学生对于孔子基本不了解,最多只限于他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样的名句,所以,首先必须在上课前介绍关于孔子的一些资料,尤其是他对人类做出的贡献,激发他们学习孔子精神的热情。课后也抄写一些孔子的语录给学生背背。
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培养,但是还有一些孩子没有形成,所以,像划句子这样简单的学习能力,还需要对学生巡视指导。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学无止境,为人要谦逊大度、真诚无私。
同学们,上课之前请跟随老师去欣赏一段视频。在万人诵读声中开始了祭祀大典,这是万仞宫墙,座落在孔庙的正南方,此门一般不开,只有在迎接帝王大驾或重大祭祀时才会开启。通过短片同学们了解到这里是山东曲阜,人们在进行隆重的祭祀大典,那么他们在祭奠谁? (孔子)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我们国人必须根植于自身的文化优势,从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同学们通过课前查资料,对孔子肯定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我们交流一下。
孔子被后世人民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那么今天课文将讲述他的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来说课题。
1、自读课文
了解了故事的主人,请同学们自己读故事。不过老师有一个小要求,那就是读书时,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展示朗读
老师听同学读得都很认真,现在谁来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朗读评价
谁来交流一下他们读得怎么样?(重点读准本课的生字兼、毫、差、授、佩)
1、抓住中心句,感悟主旨。
师:孔子历尽了千辛万苦到洛阳去拜老子为师,那么孔子是怎样去洛阳拜师的呢?课文当中有一句话就写出了孔子去拜师时非常艰辛,请同学们拿笔画出来。
谁来读一读?
生读
师:在这句话当中有哪些词语表明了孔子在去拜师的路上是非常艰辛的?
生:风餐露宿、日夜兼行
师板书:风餐露宿、日夜兼行
师:从这些词语当中我们看出了孔子这一路上是非常艰辛的。现在我们把这两个词语放到句子中再读一读。
生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孔子在路上的情景,谁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你读出了风餐露宿、日夜兼行,还强调了终于,这让我们感受到孔子这一路上都是非常艰辛的。
师: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句话,读出孔子不畏艰辛去拜师的精神。
生齐读。
师: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了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其实,他就是老子。同学们通过查资料,对老子又有怎样的了解呢?
生纷纷回答
师:关于老子的出生更是有一个神奇的传说,相传他的母亲怀他81年,是看见一颗五色珠子吞下后怀孕的,他是在一棵李树下出生的,所以姓李,他的耳朵很长,有7寸,所以名耳,字聃。老子一生下来就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了,所以被后业称为老子或老聃。
师:现在两位大思想家见面了,孔子是怎样拜的师呢?课文当中有一段生动的对话,就再现了当时的情景。让我们来读一读,谁来?
生读
师:听了这段对话,你对孔子和老子有了怎样的印象呀?
生:老子很有学问
生:孔子很有礼貌
生:他们俩人都很谦虚
师:是呀,他们都很谦虚,那么,孩子们,当老子知道孔子要来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
生:迎候
师板书:迎候
师:现在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这段对话,去感受他们之间的礼貌和谦逊。谁来读孔子的话?谁来读老子的话?谁来读旁白?
生读
师:这三位同学在读的时候也很有礼貌,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做一位谦虚,彬彬有礼的少年。
师:现在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对话,再次去感受一下这两位大家的风范。
这次在读的时候我们直接读他们说的话,谁来读孔子的?谁来读老子的?
生读
师:你们读的真流畅,如果这时候我们加上动作,表演着去读,那就更好了。谁愿意来试试?
生表演读
师:通过他们的对话,此时,你对孔子和老子又有了怎样的印象呀?
生:孔子很谦虚,很有礼貌。
生:老子和蔼可亲。
师:那么从此以后,老子是怎样教的?孔子又是怎样学的?我们读出来。
生齐读
师:孔子是怎样学的?用一个词来说
生:随时请教
师板书:随时请教
师:老子又是怎样教的?用一个词来说?
生:毫无保留
师板书:毫无保留
师:此时孩子们,你们一定对老子和孔子有了更深的了解吧?谁来说说?
生:孔子专心致至的学习,
生:老子不厌其烦的教
师:的确是呀!老子在教学生的时候是那样的无私、大度、诲人不倦。孔子在学习的时候是那样的虚心好学,对学习是学无止境的。那么老师用一幅对联来表达我们对他们的敬佩之情。
孩子们,让我们拿起书,再深情地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出对孔子和老子的敬佩之情。
学生齐读。
师:是啊,课文读到这儿,孔子的谦虚好学,老子的诲人不倦,一定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们心中,也正是他们的学无止境,他们才学识渊博,得到了很多人的敬重!
师板书:敬重
师:希望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牢牢地记住孔子,记住他的谦虚好学。我们也要牢牢地记住老子,记住他的诲人不倦。希望同学们能够向他们学习,去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的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