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孔子拜师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一、课题引领,优化教学 将我们年段的小课题——《融入课外资源,优化课堂教学》实践于课堂实践中,是设计意图之一。旨在适时、适量、适度融入课外资源,优化课堂教学。
二、文本细读,聚焦“品行” 当拜读过这组以“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专题的教材后,我心中随即产生一种既爱又怕的感觉。编者精心编排,为的是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由于本单元离学生们的生活太遥远,为了使学生能与这些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行零距离的接触,就必须要求师生全体总动员,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为学习理解课文做好铺垫。本课讲述了孔子三十岁的时候,已经远近闻名。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到千里之外的洛阳拜老子为师。一路上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走到了洛阳。老子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了孔子。孔子的不畏艰辛、虚心好学(谦虚好学、孜孜以求)及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博大胸襟,令人难忘! 同时,课文中一些词语及句子较生僻,学生难以理解,并可能因此影响到对课文的理解。基于此,我充分借助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抓住“文心”——“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这一句话,由此展开教学,层层深入。关于“学问”已经在第一课时解决。本课时,重点引导孩子聚焦“品行”,充分感受孔子的不畏艰辛、虚心好学(谦虚好学、孜孜以求)及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博大胸襟。
(一) 感知“品行” 理解“品行”的意思,初步感知孔子及老子的“品行”。
(二) 品悟“品行” 适时引入孔子三十岁的成就、孔子的名言、古今交通工具及时速,借助词典、地图、插图、积累的名言及学生的原有的生活经验积累,并将评价引入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集听、记、看、想、说、算、读于一体,通过各种渠道,感悟孔子的不畏艰辛、虚心好学及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博大胸襟。同时,引导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收集、积累资料的能力并养成习惯。
(三) 升华“品行” 课后延伸也是当前教材改革下备课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根据本课例的特色,我构建了一个“读书场”,让学生通过课外的阅读积累,更进一步了解孔子。 总之,本课设计力图体现教师在备课时善于利用各种信息资源,通过各种渠道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充分感悟孔子的不畏艰辛、虚心好学及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博大胸襟的品行。
1.会写《词语表》要求的14个词语。
2.借助词典、地图、文中插图等工具,理解文中较生僻的词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感悟孔子的不畏艰辛、虚心好学及老子博大胸襟的品行。
4. 阅读、收集并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及孔子的名言、故事,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编者精心编排本组课文,为的是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由于本单元离学生们的生活太遥远,同时,课文中一些词语及句子较生僻,学生难以理解,并可能因此影响到对课文的理解。基于此,为了使学生能与这些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行零距离的接触,就必须要求师生全体总动员,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为学习理解课文做好铺垫。本课讲述了孔子三十岁的时候,已经远近闻名。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到千里之外的洛阳拜老子为师。一路上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走到了洛阳。老子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了孔子。孔子的不畏艰辛、虚心好学(谦虚好学、孜孜以求)及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博大胸襟,令人难忘!
生僻词语及句子的理解;感悟孔子的不畏艰辛、虚心好学及老子的博大胸襟和灿烂的中华文化。
学生:(1)通过各种手段,收集并积累孔子及老子的相关资料。 (2)借助《现代汉语词典》,理解书中较为生僻的词。 (3)准备“经典拾贝”本、听写本。 (4)调查了解古今交通工具及其时速
教师:相关课件、中国地图、课文挂图、“语文学习积分优惠券”评价表
(一)听写
1.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孔子拜师》,现考考你们上一节课生字掌握情况
远近闻名 风尘仆仆 相距 学问 纳闷 迎候 等候
止境 长进 请教 保留 传授 敬重 品行
2. 讲评一生,其余同桌互改
3. 全对举手,恭喜你们,积分优惠券上又得一星!
(二)复习课文主要内容
孩子们,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还记得吗?可以用上自己的话说,也可以借助老师给你的服务台说说。
过渡: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大家都觉得这个句子特别重要,同学们,我们再来将这句话一起读读。(课件出示: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一)感知“品行”
关于“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在上节课同学们都已结合课外资料了解了。那么,他们到底有什么“品行”值得人们敬重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好!现在我们聚焦“品行”这个词。
1.什么是“品行”?
( 品:品质;品德;行:行为。指有关道德的行为。如:品行端正。)
2.孔子及老子有什么品行值得我们敬重的?
引导学生说出孔子及老子的品行——孔子的不畏艰辛、虚心好学(谦虚好学、孜孜以求)及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博大胸襟。
(二)品悟“品行”
1.默读思考并批注
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哪些描写让你感受到两位伟人的品行?孔子的品行用“ ”划出;老子的品行用“~~~~”划出,并给课文做上批注。
2.小组讨论交流
请同学们在各小组组织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讨论。
3.全班交流评议
相机出示
说孔子:
(1)(课件出示: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①引导学生抓住虽“远近闻名”“ 渊博”,但仍要拜师,感受孔子的谦虚好学。
(经过我们小组的讨论,我们认为:描写孔子品行的句子———请看书本第 67 页第1段“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要有感情读句子)
我们从 远近闻名 感受到不管是远地方的还是近地方的,我们都知道孔子这位老师。说明他很出名。从渊博一词知道他知识很丰富、很有学问。可是,他认为自己还不够渊博。从中,我们又感受到他谦虚好学。
我[们]来读读这句话。(要求有感情!)
②导:我们来了解一下三十岁的孔子已经取得的成就。
出示:
三十岁的孔子已经博学多才,精通音乐、射击、骑马、书法、数学、礼仪六种技艺;熟读《诗经》、《尚书》、《周易》、《乐经》这些经典书籍。他还是当地最有名气的学者,拥有了一大批弟子。
读到这,你想说什么?让我们再读读这句话。
③这样的品行,让我们忍不住要说——(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2)(课件出示: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①相距上千里 几个月后 终于
●谁愿意上台从这张中国旅游地图上找一找曲阜和洛阳两个地方?(请生找)这两个地方相差多远?请从句子中找到相应的词语说说。——相距上千里:也就是1000里以上。
●请大家联系课前收集到的关于古今交通工具的时速的有关资料,看看课本中的插图,想象一下,孔子当时是怎样从曲阜到洛阳?(请生说)
●小结:你们可真厉害!通过对比,抓住关键词语理解了课文内容!
那么这句话你想怎么读?(读、评)
师:请你用自己的朗读来表现曲阜和洛阳的路程遥远。
生: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师:你读的有400里了,还有谁能读得更远一点吗?
生: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师:有800里了,还有更远的吗?
生: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师:上千里的感觉读出来了。我们一起朗读,来感受一下路途的遥远。
学生朗读
②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预设一:
预设二:
生:我的疑惑是,孔子几个月不吃饭,不喝水,他是怎么坚持走到洛阳的呢?
师:同学们,孔子这一路上吃饭吗?
生:吃饭。
师:从那个词看出孔子是吃饭的。
生:风餐露宿。
师:谁能说说风餐露宿的意思?
生:就是在风里吃饭,在露天睡觉。
师:对呀,从这里看出,孔子是吃饭的,也是睡觉的,只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和我们有所不同,你们一般在哪里吃饭,在哪里睡觉?
生:在屋子里,在餐桌边吃饭。
生:在房间里睡觉。
师:从这个词语你们看出了什么?
生:看出了孔子拜师很辛苦。
板书:不怕艰辛
预设三:
师:是啊,这一路上孔子经历了多少困难,经历了多少艰辛啊,这就是——
生: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幻灯片出示:(引读)
狂风暴雨中,他依旧——(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
严寒酷暑时,他依旧——(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
一路跋涉,一路艰辛,他依旧——(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
师:上千里路孔子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师:让我们怀着敬佩之情再读读这句话
③这样的品行,让我们忍不住要说——(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3)(课件出示: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这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你们想用什么方法学习才能感受他们的品行?(试着演读——指名演读——同桌互演读——男女生齐演读)
(课件出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师:现在是三年级——
生4:还要读四年级,三年后读中学,再读大学。
生5:还要考博士。
师:学习就完了吗?
生6:还要考研究生。
师:是啊,工作了,还要学习,这就叫——
生(齐):学无止境。(老师板书)
①用个成语来说就是:学无止境
用平时积累的有关学习的名人警句来说就是:如:(1)泉水流不尽,知识学不完。
(2)活到老,学到老。等。
②课文中指孔子如此的渊博,还要拜老子为师,虚心好学。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人在这样做呢!比如,我们学校的老师们他们都很有学问了,可是,他们为了把我们教的更棒。每天还在不停地学习着,研究着。你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呢?
③同学们请你联系生活实际来说(知识)
生:我姑姑三十多岁了,还在函授大学。
生:我爷爷退休了,每天晚上都还要看报纸。
生:我妈妈是医生,已经工作很多年了,但是还在不断学习医学知识。
……
师:对,这些都是学无止境,都值得我们学习。
④联系自己谈(技艺)
宇辰同学说:“比如洋洋同学围棋获得福州市一等奖,但是还有比他下得更棒的人,就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意思。”
诗雨同学说:“就说我拉小提琴吧,虽然会拉了,但是还要处理好感情。”
俊川眨眨眼睛,站起来说:“就说吹曲子吧,虽然我会吹,但是还可以把谱子改变一下顺序,创作出新的曲子。”
灵童谦虚地说:“虽然我的书法在全国获得一等奖,但是比起书法家来说我还是差多了,这也是告诉我们学无止境。”
⑤这样的孔子、老子,这样的品行,让我们不得说——(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4)(课件出示: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①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每天、随时请教”,说自己的的体会(学习很认真,很刻苦。)
②导:如果用孔子的名言来说,孔子怎么学?
生:温故而知新。
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③这样的孔子,这样的品行,让我们忍不住要说——(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再说说老子吧。
(1)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2)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师:毫无保留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一点都不保留。
师:一点都不保留,就是说,老子有多少学问,就-------
生:传授多少学问给孔子。他把自己的知识都无私的给学生孔子。
师:说得真好!你能想象老子在教孔子的时候是怎样的态度吗?
生:老子一定是很有耐心的。
生:老子一定是一遍又一遍地细心地教育孔子。
生:老子一丝不苟地教孔子,一下也不会觉得孔子很烦。
生:老子一字不露地教孔子。
生:老子一心一意地教孔子。
生:老子专心致志地教孔子。
师:是啊老子对学生是那样的不厌其烦,真是诲人不倦啊!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句,读出你的感受。
同样地,这样的品行,让我们忍不住要说——(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三)升华“品行”
1.配乐感悟“品行”
孩子们,孔子及老子的高尚品行,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就让我们再次带着你的这份感受和小组的伙伴再次走进孔子和老子。(配乐齐读)——这样的孔子和老子,让我们忍不住要说——(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2.视频升华“品行”
孩子们,孔子不仅拜七十几岁的老子为师,而且也拜七岁的项橐为师哦!想知道怎么回事吗?你从中又感受到怎样的一位孔子呢?
《孔老夫子尊重七岁孩童》
有一天,项橐(tuó)见到孔子时说:“听说孔先生很有学问,特来求教。”孔子笑着说:“请讲。”项橐朝孔子拱拱手问“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听后说:”你真是问得怪,江河湖海,什么水都有鱼;不管柴草灯烛,什么火都有烟草;至于植物,没有叶不能成树;没有枝也难以开花。“项橐一听呵呵直笑,晃着脑袋说:“不对。井水没有鱼;萤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孔子叹道:“后生可畏啊!老夫愿拜你为师。”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3.课后行动:孩子们,这个故事的文字资料就藏在陈老师给你们准备的“读书场”中。
◆读书场(《孔老夫子尊重七岁孩童》、《不耻下问》、《废寝忘食》)
关于孔子的故事,陈老师也收集到了几个,你们下课的时候可以和爸爸、妈妈或你的好朋友,自由选择阅读并谈一谈读后的感受。
◆经典拾贝
同学们拿起你们的“经典拾贝本”,继续收集孔子的名言,想积累几句就积累几句。
◆筹备“小问号行动——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知多少”读书会
评价:同学们,这节课优胜组是 大家表现实在是好!每人课堂表现都可得一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