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3、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并运用古诗名句。
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和能力,但他们大多还是觉得古诗文学习起来有些艰涩难懂,对诗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程度上,不能很好地体会到古诗独有的意境和韵味。本首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如何让学生学懂、学深,让古诗课堂充满趣味,还能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这都是本堂课面临的挑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同学们去过庐山吗?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庐山的风景或是景点的名称。
1. 庐山的瀑布气势磅礴。唐代著名诗人李白遥看瀑布赞叹道: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 “匡庐奇秀甲天下。”1200年前的初夏,也就是这两天,白居易走进庐山大林寺环顾四周,呀--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3.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来到庐山脚下抬头仰望,啊-----
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比比看谁能多记一句诗。
【设计意图】1借助古诗师生沟通。2积累古诗。3为后面“以诗解诗”做铺垫。
一、巧解诗题,知诗人 。
1、刚才的这一番神游,同学们有何感受?( 庐山真美 )( 西林寺图)
2、这是庐山上一座著名的寺庙,寺庙的墙壁上题有一首诗,哪首诗?
(《题西林壁》)你怎么知道的?
这首诗写了什么?赶快读一读吧( 生自由读诗)哪位大诗人写的?
(苏轼)谁知道他?你知道他的哪首诗?(《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
3、苏轼--北宋大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设计说明】调动已知已学古诗唤起曾经的记忆,并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简介,降低梯度。
二、初读诗文,解诗意。
1、同桌互读,互相指正,读准字音。
2、指名读,师作适当的鼓励、评价、范读、合作读。
这首诗一共只有28个字,请你轻轻地读一读,认真地想一想,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听听你的同桌对这首诗是怎么理解的。你说给他听,他说给你听。
三、品读诗景,悟诗理。
(一)品读诗景。
这首诗的大体意思懂了吗?老师提三个问题,如果都能答出来,就说明你读懂了。
(1)这首诗中藏着几个方位词,谁能找出来?
板:横 侧
谁愿意读一读,突出这些方位词。
(2)这些方位词在告诉我们什么?(作者观察的角度不同。)
板:角度不同
角度不同,景色就---景色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
(3)你觉得苏轼把庐山写美了吗?
预设1:写美了---
a、横着看庐山是长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高高的山峰。
( 纠正:横看是从正面看。 肯定叠词的准确运用。指导朗读)
b、从正面看,庐山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直插云霄。(指导朗读)
预设2:不美—--只有“岭”“峰”没有其他具体景物。
a、引导看“岭”“峰”字形想峰岭之状。感知“岭”之绵延“峰”之高耸。
B、简笔画 帮助学生感知“岭”之绵延“峰”之高耸。
(1)看“岭”“峰”二字,想“岭”和“峰”的样子。
(2)指名三组学生板画,两组在两边黑板上画出山岭和山峰。
(3)其他同学思考,看到”岭”和 “峰”俩字,你想到了哪些词?
(【设计说明】根据学生的阅读体验确定本环节教学。用用“字理”和简笔画勾出学生大脑中已有的描绘岭和峰的词语,引导学生准确恰当地用词。肯定学生用词,引导对仗用词。)
从这两个角度看,庐山是----( 雄伟、险峻……)
从其他角度来看,庐山会是怎样的呢?苏轼没有细说,只告诉我们
“远近高低各不同”他相信每一个读者的眼里自有一份庐山的美丽。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说出那是怎样的美。请你们结合课前咱们积累的古诗说说这“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美。
(二)当堂训练
请选择恰当的词语和诗句,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从正面看庐山是 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 的高峰。
站在香炉峰前眺望,啊,庐山是( )的瀑布。
登上峰顶极目四望,呵, ( ) 。
走进大林寺一看, 呀 , ( ) 。
这庐山美景( )、( ),可真是“ ( ) ”呀!
1千姿百态 2 连绵起伏 3 变化万千 4 直插云霄
5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6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7远近高低各不同 8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设计说明】当堂训练是我校的研究课题,为学生创造语言训练点和语言实践点。引导学生适时恰当引用古诗,“以诗解诗”积累也运用。)
三、品读诗景,悟诗理。
(一)品读诗景。
这首诗的大体意思懂了吗?老师提三个问题,如果都能答出来,就说明你读懂了。
(1)这首诗中藏着几个方位词,谁能找出来?
板:横 侧
谁愿意读一读,突出这些方位词。
(2)这些方位词在告诉我们什么?(作者观察的角度不同。)
板:角度不同
角度不同,景色就---景色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
(3)你觉得苏轼把庐山写美了吗?
预设1:写美了---
a、横着看庐山是长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高高的山峰。
( 纠正:横看是从正面看。 肯定叠词的准确运用。指导朗读)
b、从正面看,庐山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直插云霄。(指导朗读)
预设2:不美—--只有“岭”“峰”没有其他具体景物。
a、引导看“岭”“峰”字形想峰岭之状。感知“岭”之绵延“峰”之高耸。
B、简笔画 帮助学生感知“岭”之绵延“峰”之高耸。
(1)看“岭”“峰”二字,想“岭”和“峰”的样子。
(2)指名三组学生板画,两组在两边黑板上画出山岭和山峰。
(3)其他同学思考,看到”岭”和 “峰”俩字,你想到了哪些词?
(【设计说明】根据学生的阅读体验确定本环节教学。用用“字理”和简笔画勾出学生大脑中已有的描绘岭和峰的词语,引导学生准确恰当地用词。肯定学生用词,引导对仗用词。)
从这两个角度看,庐山是----( 雄伟、险峻……)
从其他角度来看,庐山会是怎样的呢?苏轼没有细说,只告诉我们“远近高低各不同”他相信每一个读者的眼里自有一份庐山的美丽。
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说出那是怎样的美。请你们结合课前咱们积累的古诗说说这“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美。
(4)当堂训练
请选择恰当的词语和诗句,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从正面看庐山是 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 ( )的高峰。
站在香炉峰前眺望,啊,庐山是( )的瀑布。
登上峰顶极目四望,呵, ( ) 。
走进大林寺一看, 呀 , ( ) 。
这庐山美景( )、( ),可真是“ ( ) ”呀!
1千姿百态 2 连绵起伏 3 变化万千 4 直插云霄
5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6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7远近高低各不同 8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设计说明】为学生创造语言训练点和语言实践点。引导学生适时恰当引用古诗,“以诗解诗”积累也运用。)
(二)感悟诗理。
有多少诗人为庐山写下了千古名篇,让我们未到庐山却见其境,我想大文豪苏轼一定也能写出“云锁高峰水自流”这样的诗句,来具体描写庐山的美,而他却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怎么回事呢?
预设 1、他想写下游庐山的感受。这感受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他想说明一个道理。这道理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用自己的话说出对诗句的理解)
为什么要讲这样一个道理?(仕途坎坷,屡次遭贬。)
(不识朝廷真面目,只缘身在朝廷中。)
a前几天,我无意中走到了教学楼后面:弯弯的小路蜿蜒在绿草丛中;玉兰树上花枝攒动:几株山楂树正绿的惹眼。一直没有这样静下心来漫步,更没有如此欣赏过。也就从来没有觉得学校这么漂亮过。情不自禁地轻轻地吟诵了一首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你们认为,我引用这首诗表达我的心境合适吗?
预设1、从不同的角度看,学校的景色是不同的。
2、你以前没发现这美,是因为你没有仔细观察。(不识学校真面目,--)
B这中间的两个“山“是不是指的是真正的“庐山”?在老师漫步学校的感受中“庐山”就是---学校。可见这“庐山“可以是指一个地方,一样东西,也可以指一件事情,更可以指一个人。
c同学们,有没有碰到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情况呢?举个例子说一说。
d、(结合板书小结)
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三)景理交融,读背默。
大文豪到底是大文豪啊!寥寥几句,区区28个字,既有具体地写,又有概括地写。就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美景----(齐读)
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直插云霄的高峰。
站在香炉峰前眺望,啊,庐山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瀑布。
登上峰顶极目四望,呵,“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
走进大林寺一看, 呀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庐山美景千姿百态、变化万千,可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呀!
就悟出了这样耐人寻味的道理-----(指名说)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还可以用自己的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所以这首诗很了不起,美美地读一读吧!
所以这首诗流传千古,有感情地读一读吧!能背下来的举手。(抽查)
所以庐山上的西林寺特别有名。只缘-----苏轼的这首《题西林壁》
所以我下次去庐山也要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诗一首,让庐山更出名。
(不行啊?为什么我不行,苏轼却可以?)
预设1、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多有名气!
2、他是大诗人,诗写得多好,写在墙上,就流传开了。
3、他是书画大家,字写得好,题在墙上,那是风景。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对苏轼的认识,了解题壁诗,知道不能随便涂鸦。)
我们不能像他那样题诗,就先他那样练习写好字吧!有信心把这首诗默写下来吗?看看哪一个字可能要写错?“缘”指导书写。
默写古诗。评比肯定。
四、对比诗歌,品诗韵。
(1)我们再回过头来读一读,《望庐山瀑布》看看它和《题西林壁》在内容上有些什么不同?
《望庐山瀑布》赞美庐山的美景,《题西林壁》写景说理。
(2)小结:如果说唐诗以“写景抒情”为特点,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写景说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唐诗与宋诗的区别,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我们要学习的下一首诗《游山西村》也是一首宋诗,会不会也有说理的句子呢?
赶紧读一读吧!
1生读《游山西村》
2说理的句子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欲知写什么景说什么理?且听下节课分解。
【设计意图】:1.激发阅读期待.2.暗示两首诗的相似之处。
1.感情诵读《题西林壁》 2.画一幅庐山风景图
3.就苏轼当时的境遇,和这首诗的意境,编创一个小故事,题目自拟。文中须有古诗名句的恰当引用。
4.预习《游山西村》 5.搜集整理一组言理诗。
(1和4为必做题,2、3、5为选做题,任选一题完成。)
(【设计意图】:种下爱诗的种子,愿它生根发芽,结出硕果。 .宋诗整合 言理诗归类)
板书设计: 5、古诗两首
题 西 林 壁
宋·苏 轼
横 岭
角度 不识 真面目
侧 峰
古诗词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泱泱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一代的华夏儿女。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我爱诗,也爱琢磨怎样教诗。恰巧,参加银川市优质课大赛抽到了《题西林壁》的比赛内容,于是倾心打造了这么一课。细细回放,自觉所期之味,尽在其中。
千百年来,美读吟诵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吟”。说明诵读作用重大。古典诗词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节奏。要体会这种美、必须诵读。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给了孩子们充分的朗读时间。无论课前的一组庐山诗的反复朗读,还是课中《题西林壁》的自由朗读,同桌赏读,指名赛读,配乐美读,作品展读……都从时间和形式上保证了孩子与文本的多次见面。让古诗教学回归“诵读”之本,我心释然。
古诗词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许多精华名句流传不衰,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我们多么希望学生在作文中恰当地引用古诗词名句,为文章增色。可孩子们很少做到。究其原因是课堂上少了运用古诗语言实践的机会。《题西林壁》却恰恰给了我这样的机会。人们都说苏轼的笔下庐山美不胜收,我反复读之,却只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不知是怎样的峰,怎样的岭,更不晓得“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美在哪里。倒是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朱元璋的“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扑面而来。何不用这些诗句来解读这“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美?于是,在课前我布置孩子们搜集庐山名诗并熟背其中的一两首。在开课伊始,通过或静或动的图画,引出孩子积累的诗句,反复诵读,为课中“以诗解诗”做好铺垫。果然孩子们兴味盎然。课后,我又设计了“搜集整理一组言理诗”,这样的实践作业,将积累进行到底。让古诗教学回归积累,我心释然。
古诗词虽然寥寥几句话区区数十字,但它同样承载着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任,而且是很好的凭借。要让孩子爱上祖国的语言文字,就要充分挖掘语言文字内在的魅力。我端详着“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句诗中的“岭”“峰”二字,越看越觉得“岭”之绵延“峰”之高耸。何不用字理识字来感知庐山之峰岭?于是课堂上:看“岭”“峰”二字,想“岭”和“峰”的样子;看“岭”“峰”二字,画出“峰”和“岭”;看“岭”“峰”二字,头脑中出现描写“岭”“峰”的词语。便成了本课语文味十足的教学环节。在孩子们汇报交流的时候,我又有意强调将“长长的岭”和“高高的峰”对仗使用,虽简单但有韵味。将“连绵起伏”和“直插云霄”对仗使用感受句式的严整。只有这样讲究的语言,才可以解读这千古流传的诗篇,因为,诗实际上是不可解的。让古诗教学回归语言训练,我心释然。
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传统语文教学向来强调厚积而薄发,怎样的积累才是科学的有效的?有人说,智慧是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只有系统化的知识才能形成能力。学生语言能力形成的怎么样,既取决于他对外部原材料及其所含的信息整理吸收的质量,也取决于学生自己头脑中已有知识信息组块的储量极其概括程度,所以积累之功,重在整理构建,形成系统。教学中,我将描写庐山的名诗重组在一块,教给孩子一种积累诗词的方法:分类积累。还有将本课的两首古诗《题西林壁》《游山西村》以言理诗归类,并布置搜集整理一组言理诗,分类积累,整块运用,凭借一首,带动一组,让古诗教学多方整合,我心释然。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在努力让“古老“的诗词奏响”创新“的凯歌,我心释然。
5 古 诗 两 首
题 西 林 壁
一、请选择恰当的词语和诗句,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从正面看庐山是 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 的高峰。
站在香炉峰前眺望,啊,庐山是“ ”的瀑布。
登上峰顶极目四望,呵, “ ” 。
走进大林寺一看, 呀 , “ ” 。
这庐山美景 、 ,可真是“ ”呀!
1千姿百态 2 连绵起伏 3 变化万千 4 直插云霄
5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6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7远近高低各不同 8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二、默写古诗,提笔练字。
题 西 林 壁
宋 · 苏 轼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传统语文教学向来强调厚积而薄发,怎样的积累才是科学的有效的?有人说,智慧是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只有系统化的知识才能形成能力。
基于这种认识,本教学设计,多次安排积累整理语言的环节,以期通过强有力的信号冲击,在孩子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烙印。教学中通过“以诗解诗”达到,以旧带新、凭借一首,带动一组,一带一路,自成体系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