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旧版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旧版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 题西林壁

  • 格式:  PPT
  • 大小:  2.46M    37张
  • 时间:  2015-02

同类资源

5.题西林壁(完美版)
大小:8.18M
5.题西林壁 (1)
大小:3.76M
题西林壁(5)
大小:3.29M
5.题西林壁
大小:1.53M
《题西林壁》PPT教学课件下载
大小:470K

5_题西林壁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5_题西林壁5_题西林壁5_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苏轼(宋)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作品大都挥洒自如,明快豪放。他以诗为词,扩展了词的领域和表现手法,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庐山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跟随着我的脚步,一起去看看吧!
题西林壁
墙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连绵起伏的山岭
巍然耸立的险峰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真实的全貌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挺立山峰。
为什么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
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横看
侧看
远看
近看








放飞想象:
横着看,庐山 ;
侧着看,庐山 ;
从远处望,庐山 ;
从近处看,庐山 ;
从高处俯视,庐山 ;
从低处仰望,庐山 ……
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
幻灯片 22
幻灯片 23
幻灯片 24
幻灯片 25
幻灯片 26
幻灯片 27
下一页
横看
山峦起伏,连绵不绝
返回
侧看
奇峰陡峭
返回
远看
隐天蔽日
返回
近看
危崖险石
返回




重峦叠嶂
返回




深沟幽壑
返回
从第一、二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吗?
因为他所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同学们,你们现在知道作者怎么描写庐山的?
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再次朗读这首古诗。
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
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想一想:
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引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
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引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
学了《题西林壁》这首诗,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你还知道哪首描写庐山的诗?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1、比一比,再组词。
缘( )
绿( )
隐( )
稳( )
侧( )
测( )
峰( )
锋( )
填空
看成岭 成峰,
各不同。
庐山真面目,
只 身在此山中。


远近高低
不识

测一测: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启示人们: 。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也不同 ,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
题,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