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爬山虎的脚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材的构思,体会语言的准确生动。
学生阅读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缺乏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写作能力也有待培养。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爬山虎的,并如何将观察所得用文字表达出来。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猜谜语。
名字是虎不是虎,浑身碧绿纤细足。小小爪子有力量,攀登高处本领强。
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图片:丝瓜、葡萄、爬山虎。
师:这三种植物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师小结:它们都是藤蔓植物,但丝瓜和葡萄都要搭架子,而爬山虎却不用搭架子就能爬到高处,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爬山虎的脚。
3、学生跟老师书写课题,师着重指导“虎”字的写法。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检查预习,抽读词语。(出示课件)
2、听写词语。
3、自由读课文,思考:哪几个自然段直接写“爬山虎的脚”?此外还写了什么内容?
三、抓住重点,研读探究
师:文章哪一部分写直接写“爬山虎的脚”?读了这部分,你有什么疑问?(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样往上爬的?)
学习第3自然段
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请同学们观看图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2、体会作者连续观察与多角度观察。
师:如果你在一墙爬山虎的面前,你能像作者一样发现隐藏在绿叶丛中的爬山虎的脚吗?(出示填空题)
从“以前”和“今年”这两个词,我发现叶圣陶先生采用了( )观察的方法。叶圣陶先生观察爬山虎的脚,是抓住( )( )( )这些不同方面进行观察的,这样的观察方法叫( )。
师:因为作者长期连续注意观察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后面的部分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学习第4、5自然段。
用模拟演示法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先指导学生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再找出爬的动作词。然后引导学生试着演一演,体会动词的精妙。
教师提示:在演的时候,可以把我们的两只手伸出来,把胳膊当作爬山虎的一根茎,手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手指肚当作细丝的小圆点。
引导学生发现课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师:“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一脚一脚”可以换成“一步一步”吗?为什么?
师: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默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是如何进行连续观察与比较观察的。出示:
爬山虎的脚原是嫩红的,触着墙后就变成( )。触着墙的脚看似缺乏生机,但其实( )。而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 )。从中我读懂了叶圣陶先生对爬山虎进行了( )观察,并在观察过程中进行了仔细的( )。
师: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师小结: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四、品味“叶子”,读懂构思
1、再次观察图片:爬山虎的叶子,结合第2自然段,概括叶子特点:绿、密、美。
2、体会作者是如何进行连续与多角度观察的。(出示填空题)
从“刚长出来的叶子”“不几天”“长大了的叶子”等词语可见叶圣陶先生对爬山虎进行了( )的观察,关注了爬山虎的叶子生长过程中细微的变化。文中写了静止不动的叶子和风拂过的叶子,可见叶老先生的观察还是( )的。
师:课文题目是“爬山虎的脚”,那文中为什么还要写叶子?
师小结:叶圣陶先生写到爬山虎的叶子时,特意指出“叶尖儿一顺儿朝下”,让我们联系到下文描写,脚的方向是在叶子的反面即向上的。而叶子“在墙上铺地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这恰是爬山虎脚的功劳。可见写叶子是为了突出爬山虎脚的作用。
3、指导朗读并背诵。
五、方法运用
师:本文写得这么细致生动,最大的原因是什么?(多角度观察,连续观察,比较观察)。
师:学习本文观察方法,观察一种常见植物,如自己养的一种花,菜园里的一种蔬菜,学校里的一种植物,写写观察日记,并试着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整理成一篇作文。
土黄镇小学 唐芳
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