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懂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首古诗。
3、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想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能身临其境想象出诗人描述的情景,站在诗人的角度上体会诗人的情感。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也就是说登高才能望远。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名句。体会“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1、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风景如画。我们祖国有许多风景名胜,同学们知道哪些风景名胜呢?(生自主发言)。同学们去过庐山吗?让我们一同来欣赏庐山的美丽风景(放映庐山图片)庐山的风景真得很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写庐山的诗《题西林壁》。
2、板题:题西林壁
3、生齐读全诗(出示课件)
4、师引导学生读题释题。(出示课件)理解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5.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出示课件)这首诗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学生自读诗句两遍,第一遍注意读准字音,第二遍力求读通句子,读出节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师指导朗读,强调重音(古诗的教学,离不开吟读,因而在本环节中教师要相机进行朗读指导,读出情,读出神。)
3、播放配乐朗读。(课件)
4、学生分组读
5、每组选出代表读
1.先来学习第一句诗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生答: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师:结合图片,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出示课件)
学生分组完成,展示作品。
6.学习第二句古诗,学生小组讨论发言
生答: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7.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那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8.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在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 __________”(课件)说一句话吗?(出示课件:正面(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面(侧看):奇峰陡峭;远处(远看):隐天蔽日;近处(近看):危崖险岩;高处(俯看):深沟幽壑;山下仰望:重峦叠嶂。)
师生齐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9.师:不识庐山真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10.你从3、4句诗中懂得了什么?(出示课件)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作者笔下的这首诗,前两句写什么?(美景即所见)后两句写什么?(感悟即明理)
作者先写游山所见,再谈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游览过庐山、赞美过庐山,除了这首诗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诗人写过庐山。生:我知道李白写过《望庐山瀑布》,齐背。
2、老师也收集了两首描写庐山的诗给大家看一看。(课件出示:李白的《望庐山五老峰》;;毛泽东的《庐山仙人洞》)。
有的时候古人根据自己的兴致,把诗词配上曲子唱出来,更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让我们倾听着《题西林壁》这优美的歌声,再次体味苏轼诗句之美吧!(课件播放歌曲《题西林壁》)。
学唱歌曲《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北宋 苏轼
岭 峰
不 同 写景
不 识
只 缘 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