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认识11个生字。正确认读、理解“洛杉矶、阿曼达、废墟、瓦砾”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本课时重点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3、领悟课文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积累文中相关的好词佳句。
我们都是在父母的爱中长大的,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在本册书,我们将看到父母之爱的一个个侧面,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一、揭题引入,质疑课题,衍生全文。
“孩子们,我们都是在父母的爱中长大的,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在本册书第六单元,我们将看到父母之爱的一个个侧面,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本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板题,齐读――《地震中的父与子》。看到这个题目,你想课文会写什么?
一、揭题引入,质疑课题,衍生全文。
“孩子们,我们都是在父母的爱中长大的,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在本册书第六单元,我们将看到父母之爱的一个个侧面,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本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板题,齐读――《地震中的父与子》。看到这个题目,你想课文会写什么?
1、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你找到答案了吗?(板书:了不起/父/子)
这节课就先让我们走近父亲。课文中有很多描写父亲的语句,看看哪些句子写出了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默读课文的第2——12自然段,请孩子们拿起笔,画出表现父亲“了不起”的句子,还可在书旁简单地做批注,用一两个词写出你的感受。
2、你从哪些句子看出了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读出来,谈一谈。
(1)生谈:①(12段第1句)师:看到这样的场景,谁能不为之动容呢?父亲36小时不间断地挖,感动了你对吧?孩子你读一读,读出你的感受。
②整整36个小时,父亲为了救出自己的儿子,就重复着那一个动作――挖。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拦他。)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而罗列了这么多的时间词“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呢?多麻烦那?(引出对比句子:1、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2、他一直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这样的描写不是简单的数字罗列,而是作者的独具匠心哪!这样更能体现父亲挖得艰辛、挖得执着。父亲的坚定执着,决不放弃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们的心,全班齐读。
③配乐、感悟朗读。
现在,我们眼前仿佛看到了那一片废墟,看到了破烂不堪的洛杉矶,读——
我们仿佛又看到了那衣衫褴褛的父亲正疯狂地挖、拼命地挖,读——
我们仿佛还看到了瓦砾堆下正焦急等待,饥渴难忍的儿子,读——
师小结:孩子们,父亲已经挖了多久?36小时是多长时间?是一天半,是两个白天一个晚上,是50多节课,2160分钟啊,这样漫长的时间里,父亲就一直拼命地挖。真是一位执着的父亲,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2)抓住父亲外貌,深入感悟,用心品读。
师:孩子们,还有哪个句子也能表现父亲的了不起? (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你认为这是对父亲的什么描写?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父亲“满脸的灰尘”是哪儿来的?
为何“双眼布满血丝”?
是什么原因使他的“衣服破烂不堪”?
“到处的血迹”又是怎么回事?
师生配合朗读,读出父亲的坚定与执着。
(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拦他,曾经有人阻拦过他吗?哪些人劝过他?好心人,他怎么回答的,读。还有谁?读消防队长和警察的话。我们来分角色读读他们的对话好吗?(出示5――9段,点击凸现父亲的话)分角色朗读。
为什么父亲没有多余的话语,只有这相似的一句?是不是他真的疯了?生谈体会。
师:是啊,他没疯,之所以没有多余的话语,只有这简单的一句,只因为时间就是生命;没有多余的话语,只有这简单的一句,只因为儿子还在等我,多一份力量就多一份活着的希望;没有多余的话语,只有这简单的一句,这是父亲含着血泪的呼唤呀!
(4)、学到这里,我想问问大家,是什么让父亲如此执着,能坚持36小时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爱,承诺)生交流。
引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想象:这对父子间都可能发生什么?
大屏幕出示:读写结合,训练填空。
不论-------,我总会------。
师:是啊,父亲的爱就是执着,就是坚持,就是信守这句不变的承诺(再次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份爱又在儿子心中,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
结语同学们,一次地震,一段经历,书写了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一句承诺,一分责任,谱写出一曲激情感人的颂歌。父亲的形象已铭刻在我们的心中,文中的儿子同样将带给我们深深的感动,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