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知能目标: 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废墟、洛杉矶、颤抖、混乱、瓦砾、爆炸、血迹、砸着”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方法目标: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情感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本堂课,我面对的是四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有一定的自主识字的能力,由于阅读面较广,所以阅读理解能力也比较强。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是教学本课的一个关键,好在四年级的学生正是自我意识强烈,而且感情比较丰富的年龄,这篇课文课文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我感觉只要方法得当,这篇课文的教学是对他们尽行感恩教育的好选择。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信任。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1、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
师:今天这节课,我要和大家学习一篇课文,谁来读课题?
一生读。
师:从课题中,能读出有关这个故事的哪些信息?
(故事的人物和环境)
师总结:我们学习课文,要学会首先去关注课题,或捕捉信息,或提出质疑,这是学习课文的非常好的方法。
2、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指导读课题,通过读,明确了故事的人物和环境,并教给学生关注课题的学习方法。
1、抓环境描写的句子体会。
师:之前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说说看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
生自由说。
师:你们的这些感受,是从哪些句子中读出来的?
依据学生汇报相机出示:
句1: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句2: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学生谈感受。从哪里体会到地震的严重。
指名有感情朗读。
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出地震的严重的?
师总结写法:作者正是运用两个数字和两个画面的对比,写出了这场地震的威力。(板书:对比)
全班有感情齐读。
2、借助视频感受地震
师:老师这里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美国地震来临时,监控录像记录下来的一段视频。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地震的可怕。
3、认读词语
(1)课件出示生词,指名读
师:这就是大地震留在我们脑海中的几个词语,谁来读?
提醒“砸着”的读音。
(2)齐读词语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带给我们震撼词语,一个两遍。
师:这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可就在这样的灾难中,这对父与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请同学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怎么评价这一对父子?
1、浏览课文,找到对父与子的评价。
板书:了不起
2、自主学习,同桌交流:
师:这节课,我们就走近这位父亲,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课件出示:1、默读课文1-12自然段,在这部分课文当中,有许多有关父亲的描写,请仔细边读边想,从哪些语句中哪些画面中你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画下来,可以简单做上批注。2、和同桌交流父亲了不起的地方,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默读课文,圈点批注,教师巡视。
3、汇报交流
句段1、他顿时感到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的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那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1)指名读,谈感受。
(2)思考:是什么让这位过度悲伤的父亲转而坚定地向废墟走去?
(3)朗读父亲对儿子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句段2: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1)指名读,谈感受。
(2)引导关注其他父亲和这位父亲的不同表现。
(3)为什么要写其他父亲的表现?这样对比着写,给你什么感觉?
总结写法: 作者在这里是用其他父亲的表现和他作——对比,更让我们感受到这位父亲的了不起。
句段3:(父亲简短的三句问话,略)
(1)在父亲挖掘的过程中,都有哪些人劝说父亲?
有路过的人、消防队长、警察。
(2)他们都劝了父亲,说说他们分别是怎么劝的?
指名读。
(3)课件出示父亲的三句问话:谁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4) 指名读父亲的回答。你有什么发现?(十分简单,意思相同)
(5)体会不同的心情。
师:父亲三次回答,三次问话。可是父亲在问每一次问话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吗?你仔细体会体会。
(6)合作有感情朗读对话。
师:同学们,从父亲这三句简简单单的问话中,你们读到了父亲的内心。就让我们把体会送进这段话,咱们一块儿来读一读。
(7)师:我想问问阿曼达的父亲,人们这样劝阻,你为什么坚持挖掘不离开?
课件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8)全班齐读。
师总结写法:透过父亲这三句简单重复的语言,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位——
生接:了不起的父亲。
(板书:语言)
句段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指名读句子,这是描写的父亲的什么?
(板书:外貌)
(2)父亲已经挖了多长时间?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而这样不厌其烦地罗列了好几个数字?
生谈感受。
(3)带着各自的体会,自由练读,你会怎样读好这时间的进程?
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4)体会时间的漫长、环境的恶劣,多次有感情朗读句子。
(5)关注动作“挖”体会父亲的艰辛、坚持。
板书:动作。
(6)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这苦苦挖掘?
课件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齐读句子。
(7)36小时过后,我们看到的父亲是这幅模样。指名读:
课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指名读后齐读。
(8)配乐有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这部分是本堂课的重难点部分,我抓住“了不起”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文字,贯穿整个教学内容。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描写中感受父亲的了不起。通过揣摩父亲的心理来更好地多元个性解读文本。学语文,既要得情、得言,更要得法。然而得情、得言、得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通过读来体会情感,悟得情感后再读,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每次的朗读都提出要求,提升读的质量,在读中升华情感、积累语言、掌握写法。
父亲在废墟中拼死救子,相信大家也被他了不起的行为所感动所震撼,让我们拿起笔,填写一首小诗来赞美这位了不起的父亲。
父亲,你真了不起
这是多么 的一天,
地震毁坏了我们的家园。
面对废墟,
父母们都选择了 。
父亲你却 。
的父亲只有一个念头:
。
父亲,你真了不起!
面对废墟,
消防队长、警察都选择了 。
父亲你却 。
的父亲只有一个念头:
。
父亲,你真了不起!
8小时,12 小时,24 小时,36小时,
此时你已 。
的父亲只有一个念头:
。
父亲,你真了不起!
1、学生在音乐中写诗。
2、诵读诗歌。
1、作者是抓住了父亲的哪些描写给我们刻画了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形象?(语言、动作、外貌)
2、我们正是通过品读父亲的语言、动作和外貌,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
六、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师:我们就用刚才的学习方法,来感受7岁儿子阿曼达的了不起。
1、生默读13——24自然段,画出感受到儿子了不起的地方,简单批注。
2、生自学,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课件相机出示句1:“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 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5、交流,引导感受儿子对父亲的信任。
6、有感情朗读。
7、句2:“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8、交流,引导感受儿子的先人后己,以及对父亲的信任。
9、有感情朗读。
1、师:废墟中,父亲38小时的艰难挖掘;废墟下,是儿子38小时的煎熬等待,38小时候,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终于迎来了幸福的重逢。
课件出示: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齐读。
2、师:地震中38小时的重逢,不得不说这是个奇迹。你认为,是什么创造了这个奇迹呢?
课件:( )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课后练笔:
阿曼达在废墟底下煎熬等待的38小时里,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请你学习作者抓住语言、外貌、动作、心理等细节刻画人物的方法,把了不起的阿曼达用手中的笔写下来。
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 亲 对比
了不起 信任 爱 语言
儿 子 动作
外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