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立足教材、用好教材、有效拓展。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体会感悟阿曼达的“了不起”。
3.通过品读词句,观看相关视频让学生感悟阿曼达父亲的“了不起”。
4.理解父亲与儿子之间“爱的协议”,一种建立在亲情之上的“爱的教育”。
5.让学生明白:在自己今后的人生路途中,无论遇到怎样的遭遇,都要像文中的父与子那样,要相信“爱会创造奇迹”。
本班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使用实验教材,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式,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悟能力和品读能力。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过有关写亲情的许多文章,对于本单元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同时,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坚持的课外阅读及做读书笔记,也积淀了一定的语文素养,为课文的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对本文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感悟人物的品质,还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增强学生的体验,达成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抓住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体会父亲的执着坚定都源于“爱的协议”。
2、体会父亲及儿子的“了不起”。
师:同学们,今天的课咱们先从这两个字开始,(教师板书“地震”)看到这触目惊心的两个字,你会联想到哪些词?
生: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灾难”。
生:看到“地震”,我想到了“恐惧”。
生:我想到的是“流离失所”。
生:我想到“妻离子散”。
师:每每看到或听到与“地震”相关的内容,我的脑海里便会浮现出这些词语。(点击课件:以地震废墟图为背景,出现了本课要掌握的词语——颤抖、混乱、废墟、瓦砾、绝望、爆炸、血迹。)谁来读读?(一生读后)去掉拼音咱们再来读读!(全班齐读后)这些字词中,最难写的或者最容易写错的字,建议你们采用书空的方式快速地抢记一下!(众生书空写词语。)
师:这些词语大家都理解了吗?接下来咱们看图说词语!(教师点击地震后混乱场景图,学生很快说出“混乱”;点击地震后一小孩躺在架子上,洁白的床单上血迹斑斑图,学生说出词语“血迹”;点击……)
师:今天,就让我们透过这些词语和和画面去了解、去感受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后几字——中的父与子)。
(设计意图: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为了定好调,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地震”场面,同时也为了学习和理解与地震相关词语的意思,特从“地震”一词着手,进行联想,最后再通过看画面说词语来巩固所学词语。这样的导入扎实而新颖,学生学习的氛围很浓。)
【观视频播音,了解“地震”】
师:说到地震啊,你我都从未亲身经历过,谁能利用你手中的相关资料介绍一下文中的这场大地震?(大多数学生举手想介绍)为了对你们的自信表示欣赏,我特意给你们配上了一段视频。好,现在大家都是播音员了,开始报道吧!(学生在下面充分练习后,教师请几个学生分别像电台的播音员那样报道当时的这场大地震。)
生: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来自玉沙小学的小记者,现在大家看到的是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杉矶发生的6.6级大地震。据统计,这次地震造成62人死亡,9 000多人受伤。地震毁坏建筑物2500余座,高速公路多处被震断,一些立交桥坍塌,约11条主干道被迫关闭。地震还造成该市约4万户住宅断水,5.2万户断电,3.5万户断煤气,通讯网络出现严重阻塞,累计经济损失高达300亿美元。汇报完毕,谢谢大家的观看。
生:观众朋友们,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破坏的约1 000次,7次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几次。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6.6级大地震。瞧,地震袭来之际,正值交通高峰时期,加州北部数条高速公路及桥梁坍塌,数地发生大火。地震损害了机场、使大厦倒坍,电讯中断……。
师:就是在这样一场死伤惨重的大地震中,一对父与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自由地读课文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曾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强学生学习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毋庸讳言,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语文教学还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课本是学生唯一的信息源,教室是学生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在全球信息化的背景下,语文教学的这种封闭状态应该“下岗”了,一种沟通课堂内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应该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因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这个环节的学习中,笔者非常注重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读文质疑,体会“了不起”】
师:课文的结尾部分告诉我们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对此你有什么疑问?(生答,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师板书:父、子、了不起?)这样吧!让我们首先看看阿曼达的“了不起”表现在哪里?
生:老师,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解决,请看具体要求(点击课件出示学生自己拟定的合作学习的要求——1、画;默读课文,找出最能表现阿曼达“了不起”的句子,画上波浪线。2、写;在相关句子旁写下自己佩服的理由。3、说;小组成员相互交流。)
(设计意图:读一篇课文,要进入情景,感悟语言符号所代表的生活场景与思想感情,就需要体验或发现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际上激活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为了了解阿曼达的“了不起”,孩子们自行策划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为孩子们点赞。)
【展开想象,细道详情】
师:阿曼达反复提到过父亲说的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具体来说可能是会是哪些情况呢?
生:我想可能是阿曼达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很苦恼时,他父亲会耐心地辅导他,并对他说,阿曼达,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学习上的这点困难算什么!下次自己先想办法!
生:有可能是阿曼达和同学踢足球,腿不小心骨折了,疼得直流眼泪,父亲知道后马上把他背到医院去治疗,并对他说,阿曼达,是不是很疼啊?孩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生:也有这种可能,阿曼达喂养了三年多的小狗生病死了,阿曼达难过得吃不下饭,这时父亲摸摸他的头说,别难过了,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
师:是啊,正因为有了这句话,年仅7岁的阿曼达在漆黑的瓦砾堆下,依然能够镇定地告诉同学们——
生(齐读):不要害怕!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我爸爸曾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他总会和我在一起!
师:正是因为这句话,当可以出去时,他首先想到的是——
众生:他的同学!
师:信赖往往会创造奇迹啊!但仅仅只有阿曼达的等待,奇迹会产生吗?那就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另一位主人翁阿曼达的父亲身上吧!
(设计意图: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能以从容的解读心态,给予学生沉浸、体验、联想、感悟的时空,要正确地把握好拓展教学的“度”。笔者认为,凡是有助于达成三维教学目标、强化教学主题、能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开拓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拓展,都是有必要的拓展。“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本文塑造了如此了不起的父亲,挖的艰难却从不曾放弃。为了兑现诺言,完全不顾个人安危。但是,我觉得父亲更了不起的地方是课文中的一个“常”字。父亲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一个“常”字,我们能看出什么呢?常常说明经常在一起,说的不是动人的甜言蜜语,渗透的是一种“教育”,一种亲情教育,一种温暖的亲情教育。它告诉儿子:无论什么时间,无论你在哪里,无论遇到什么,爸爸都会帮助你,和你并肩作战,与你患难与共。不抛弃,也不放弃。这不仅仅是承诺,一种关爱,更是一种信念,这种信念因为爱而坚固。爱的方式很多,这种有信念的爱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的价值观,所以才有最后他如此了不起的“谦让”行为。儿子也像他高大的父亲一样学会了“爱的坚强”,让自己的同学先出去,自己选择了最后走出那一片废墟。我让学生联想具体情况,为的是更深入地去解读这位“父亲”,其他父亲也是很爱自己的孩子的,但是这位父亲比较“特别”。他不仅深爱自己的儿子,与儿子还有一个“爱的协议”,一种建立在亲情之上的“爱的教育”,这种亲情教育就像种子,在爱的土壤上生根发芽,将来也会在家庭和社会中绽放“美好”。)
【对比品读,感悟艰难】
师:默读课文,想想父亲的哪些举动最令你感动呢?
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也就是说父亲一共挖了几个小时?
生(齐答):36小时。
师:对啊,36小时,作者写文章也太啰里啰嗦了,所以,我把这个句子改成了(点击课件,出示——他挖了36个小时)。瞧,简洁多了,可以这样改吗?
生:不能,这样一改就不能体现时间的漫长了。
生:这样一改就不能体现父亲挖掘过程的艰辛了。
师(小结):是啊,作者没有直接写父亲挖了36小时,而是将其分割成了一个一个的时间段,就像慢镜头一样,让我们感到父亲太不容易了。看来句子是不能改的。
师:36小时相当于多长时间?
生:相当于一个白天加上一个黑夜再加上一个白天。相当于我们连续上了50多节课。
师:连续上三节课而不下课,你会感觉到?
众生:累!
师:父亲孤军奋战,连续挖了36小时,你体会到了?
生:父亲的劳累!
师:能读出父亲的劳累吗?
生:(读时声音由高变低,似乎愈来愈疲惫)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众生为其入情走心的朗读鼓掌。
师: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从“再来”可以体会到?
生:曾经有人劝阻过父亲。
师:他们是怎样劝说的?请找出来做上记号!
生:我建议对话部分,我们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来学习,男生读劝说部分,女生来读父亲的回答,好,开始!
师:面对好心人的劝阻,父亲动摇了吗?他的回答始终是一个意思(点击课件出示——1、谁愿意帮助我?2、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从父亲的回答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救子的决心坚定!
生:救子心切!
师:接下来,就请大家带着你自己的体会,再读读这首小诗(点击课件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谁愿意把自己的体会读给大家听?(几位学生读)。
师(采访):孩子你的声音怎么越读越微弱了?
生:父亲太累太累了。
师:孩子你怎么读得如此急促?
生:因为父亲救子心切,我想通过朗读,让父亲快点找到孩子。
师:孩子你读的充满深情,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想让大家体会到父爱的伟大。
师:此时的父亲已变成了什么样子?谁来读读(点击课件出示: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想象一下,他满脸灰尘,是因为——(生想象作答),他双眼布满血丝可能是因为——(生想象作答),他衣服破烂不堪,是因为——(生想象作答),他的身上到处是血迹,到处是说——(生想象作答)。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在教学时我依据课文的特点、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教学中的生长点等预设拓展环节,拓展教学的时空,为学生感悟父爱的伟大而推波助澜。在指导学生读文时,随机拓展并引导学生对当时的情况进行合理的想象——他满脸灰尘可能是因为?——他衣服破烂不堪是因为……这样的拓展三言两语,用时不多,但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揣度予以尊重,予以点拨。)
【观看视频,体会承诺】
师: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这是汶川大地震中一位父亲挖掘寻找儿子的镜头(点击课件,播放节选的感人片段)!
师:孩子们,带着此刻的感受咱们来读读这首充满爱的短诗吧(点击课件出示小诗)!
生(深情地):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当我们感受到这份充满血泪的父爱时,你又会怎样来读这首小诗?(点一举手学生读,读后其他学生点评)。
师:如果你是阿曼达,亲眼看到父亲为了找寻自己,连续几天几夜没命地挖掘,疲惫不堪,身上到处都是血迹时,你又会怎样读它呢?(众生读时声音由大减小,由强减弱。)
师:这位坚强的父亲左肩扛着肉体的伤痛,右肩扛着精神的重压,不停地在废墟中挖着……你认为是哪些话在支撑着他?
生(齐答):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儿子在等着我!
师:孩子们,就让我们把千言万语融在这读中。
师:8小时过去了,父亲还在挖,因为他曾对儿子说过——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12小时过去了,父亲依然在挖,因为他曾对儿子说过——
生(更深情地):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因为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生:儿子在等着我!
师(声音抬高些,动情地说):24小时过去了,父亲还是没有放弃,因为他曾对儿子许下过承诺——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因为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生:儿子在等着我!
师:36小时过去了,父亲已是——
生:满脸灰尘!
师:双眼——
生:布满血丝!
师:衣服——
生:破烂不堪!
师:到处——
生:都是血迹!
师:可他仍然没有放弃,因为他曾对儿子说过——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因为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生:儿子在等着我!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啊!
生:这是一位信守承诺的父亲!
生:这是一位不怕苦,不怕累的父亲!
生:这是一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父亲!
生:这是一位有责任感的父亲!
师:这更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啊!(在“了不起?”后板书“!”)同学们,把此刻你心中的这位父亲写在书上或黑板上,可以是一个词,也可是一句话。想好后依次上来!(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下了对这位父亲的评价)
(设计意图:由于文本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知识面较远,因而我在教学时很注意媒体的运用。在学生情感接近高潮时,我播放了汶川地震中一位父亲挖掘寻找儿子的镜头,目的是为了缩短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
【联系生活,感悟情亲】
师: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始终萦绕在我脑海中的一个形象、一个动作、一段言语,谁来当解说员读读这些解说词?(点击课件,配乐配画面配文字解说)
生(在催人泪下的音乐和画面中深情地解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事,这位在废墟中跪寻女儿的父亲,用孤独无助的泪水告诉我们:什么是一个父亲心中最深的伤痛!
生:又是父亲,他背着从废墟中挖掘出来的儿子的尸体,艰难地行走在山路上,他说我每向家走一步,儿子就离家近一步。
生:解放军手里抱着的这个婴儿,是他母亲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换来的。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母亲用手机给孩子留下了最后一句话: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师:听了这些真实感人的故事,你想说点什么呢?
生:每一位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在灾难来临时,他们愿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救出孩子,哪怕是献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那位母亲很令我感动。
师: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生:我想说,父爱如山!
师:你的话,让我想起了这样一首诗——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将我们环绕,这个人就是父亲,这种爱就是父爱。
生:我想,每一位父母都是深深爱着自己的孩子的。
师:是啊,天下父母千千万,爱子之情却一样深啊!
(设计意图:精心选择和课文主题、形式相似的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画面的解说,对比阅读,发展语感,积累语言材料,感悟亲情的伟大。)
【拓展延伸,珍爱亲情】
师:(点击播放班上孩子和父母之间温馨的画面)在灾难来临时,父母的爱是炽烈的,可是在更多时候,父母的爱却是不露声色的,也许它藏在父母为你做的饭菜里,也许藏在为你买的新衣中。瞧!父母的爱,家人的爱就藏在这些镜头里,好好珍惜它们吧!因为它永远是你生命中最温暖的阳光。
师:老师还有一首小诗要送给大家!齐读!
生(齐读):爱,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
师:记住它们,无论在今后的人生中有什么样的遭遇,都要像文中的那对父与子那样,要相信,爱会创造奇迹!
最后点击课件布置课后小练笔(任选一题来做):1、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在导学卡上。2、挖掘已经进行了36小时,可儿子生死未卜,这位深爱着儿子的父亲边挖会边对心爱的宝贝阿曼达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在导学卡上。3、获救孩子的父母会对这一对了不起的父子说些什么呢?设想一下写在导学卡上。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的教学让学生意识到,父母家人永远是我们遇到困难时的庇护所,出谋划策的温馨港湾,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每个人为了自己,为了家人,在灾难和困难面前都不要轻言放弃,要相信爱会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