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教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本节课要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神。在品读中,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感受父爱的伟大。
1.感受父子亲情,理解伟大的父爱能给人巨大的勇气,能使人在危急时刻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2.依托语言文字,通过有感情朗读、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
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是教学本课的一个关键,好在五年级的学生正是自我意识强烈,而且感情比较丰富的年龄,这篇课文课文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我感觉只要方法得当,这篇课文的教学是对他们尽行感恩教育的好选择。
教学重点:
1.展现“父亲艰难地在废墟上挖了38小时”这一情景的第十二自然段。
2.理解这对父子为何了不起。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
1 师述:今天,我们学习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2师:“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在这场地震中,父亲和儿子之间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寻找这答案。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自读课文。)
(设计意图:师设置悬念,引而不发,是生带着疑问,深入朗读课文的动力。)
1. 交流汇报:
师:让我们来交流一下,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
师:地震的伤害很大。还从哪里读出了是一次大地震。
2(播放洛杉矶大地震的图片)这是洛杉矶大地震后拍下的照片。高高的立交桥眨眼间变成了残垣断壁;漂亮的小轿车被倒塌的房屋硬生生拦腰砸断;消防队长望着豪华的商业街变成了一地瓦砾,束手无策;大地震后引发的大爆炸吞噬着人们最后的希望;昔日美丽的家园如今变成了这幅模样。地震过后的洛杉矶遭到巨大的破坏,变得如此荒凉,这样的地方就叫做——(课件出示“废墟”一词)
师:刚才我们还看到了火光冲天的——(课件出示“爆炸”一词)
师:看到一片又一片的——(课件出示“瓦砾”一词)
师:在这样的一场大地震中,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师:的确,面对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转瞬间灰飞烟灭,可就在这样的灾难中,这对父与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请同学看看课文中怎么评价这一对父子?师:他们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师板书 )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大地震的图片,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直面触摸课文,为学习下文作铺垫。)
(一)了不起的父亲。
1 现在,我们先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12自然段,找出父亲的了不起,可以做上批注。开始吧。
2师:咱们来交流交流。你从哪儿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看看刚才这位同学说的,有很多人劝说父亲,可他就是不离开,也就是课文中的这部分内容(出示课文片段)。请同学们仔细地看一看,都有哪些人劝说父亲?
3师:我们看看父亲的回答是这样的三句话。(课件出示)请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而且最后两句话还——生:一模一样。那老师的问题来了,虽然是一样的意思,虽然有些重复,可是,父亲的心情是一样的吗?师与生交流。让生说体会,读出三句话的语气。
4师:我想问问如果你是阿曼达的父亲,人们这样劝阻,地震这样厉害,你为什么不离开?
6师:好,让我们一起读这句承诺,无论发生什么,一,二。生读。是啊,当他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当他一次次地想放弃的时候,回响在他耳边的依然是这句话——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时,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我想问这位父亲,你的想法,为什么不对大家说清楚呢?生答。
师:谢谢同学们,从父亲这三句话中,我们读懂了他的恳求,他的焦急,甚至有点崩溃,而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们感到了这是一位——(生:了不起)的父亲
7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让你读懂了父亲的了不起呢?谁来说说体会,再读句子。推敲“挖”这个字,挖掘它的深意。再读,品味含义。
8老师想,他已经挖了36个小时,可是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而这样罗列时间的进程呢?生答。师:请带着各自的体会,自由练读,你会怎样读这个进程?生带着感受反复读这些句子。
10男女生分别读,全班再齐读,读中悟情,读中悟神。
11师:此时此刻,我想起汶川大地震后定格在我脑海中的这样一个动作、这样一个画面,这样一段言语。(课件音乐起,陆续出现汶川地震的一幅幅图片)
师旁白: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此刻,这个痛失女儿的男人用孤独无助的泪水告诉我们,什么是一个父亲心中最深的伤痛;又是父亲,他背着从废墟中挖出的儿子的尸体,艰难地行进在山路上,原因只有一个,要带儿子回家;这个婴儿的妈妈,用血肉之躯顶住坍塌的天花板,保护这个小生命甜甜的梦,却只是在临终前留下这样的一则手机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同学们,我看到这里想起一首诗: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把我们环绕,这个人就是——生:父亲。师:这种爱就是坚守承诺,坚持挖掘的,如山的——生:父爱。我们看到了一位在废墟上信守诺言拼死救子的父亲形象,更被他了不起的行为所震撼所感动。
(二)了不起的儿子
1浏览课文,读中悟情。
而他终于挖到38小时的时候,听到了瓦砾底下阿曼达的呼喊声,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转向阿曼达,请快速浏览课文,你又从哪儿看出了儿子了不起?生答。
2渲染气氛,想象情境。
一边父亲在艰难地、坚持不懈地挖着,另一边,儿子和他的同学们困在瓦砾堆底下,与外界隔绝,可以说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想象当父亲在上面不停地挖掘时,你就是儿子,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墙角,面临着饥饿与恐慌,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起什么?生说。
3小结:一个年仅七岁的孩子,时刻记着父亲的爱的承诺,鼓励自己和同伴战胜困难去等待生的希望;当获救时,他又让同伴先出去,一般孩子能做到吗?不能,儿子阿曼达是多么——了不起!他也相信父亲爱的承诺——生齐读。
(设计意图:这部分是本课的重难点,通过扣住文中的重点词,关键句,反复读,从读中挖掘,创设情境,细细品味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熏陶。同时让学读懂作者用来表感情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
四 激情升华,拓展延伸。
1父亲对儿子爱的承诺支撑自己不畏艰难地挖掘;儿子因为相信父亲爱的承诺,在危难中获得了生存的勇气和信心。这对父子都因为记着爱的诺言,才创造了奇迹,延续了幸福。于是有了他们幸福的结局,让我们齐读最后一句,读出赞美。
2生读:这对了不起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师:多么感人的场景啊!同学们你们有怎样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引导)
3 过渡语:这是生死离别后的重逢;这是一份创造了生命奇迹的父爱;有爱,生命就有了希望。他们真是一对(指板书)——了不起的父与子!
(设计意图:感人的渲染力的语言,与温馨的画面相互配合,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将文本的主题延伸。)
父亲用坚持信守着对儿子的承诺,儿子用行动实践对父亲的信任。这是一对多么了不起的父与子,他们用血脉亲情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为我们演绎了一曲生死不离的赞歌。孩子们,你们的爸爸妈妈一定非常的爱你,大家交流交流。生答。儿子是爸爸的传家宝,爸爸会用责骂、鞭打默默的关注,编织着对你恨铁不成钢的亲情,女儿是爸爸的掌中宝,他把你放在兜里怕丢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他们用无微不至的关怀编织着对你的亲情之爱,孩子们,把你们含在嘴边千次万次还没喊出来得爱,喊出来吧!就让我们在爱的光环中结束这堂课把。下课。
(设计意图:“父爱”不仅在文本中、课堂中,更应在生活让它不断延伸下去,这一环节渲染情境和气氛,用激情的语言和感人肺腑的音乐,激起学生的共鸣,让“父爱”在学生心中不断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