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废墟 爆炸 瓦砾 混乱 砸下来”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1.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一、 谈话导入
(出示地震后的图片)
你看到了什么?你知道那里发生了什么吗?
1.学习生字词
废墟 爆炸 瓦砾 混乱 砸下来
2.学习会写的生字
3.初读课文
①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在这场地震中,父亲和儿子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自由地朗读课文,寻找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交流问题:
②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③拿出预习单,完善一下自己预习单中的第3题:概要课文的主要内容,力求简洁。有困难的可以向同桌或老师帮助。
④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哪里告诉我们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
板书:了不起 父亲 儿子
二、 精读悟情
1.一句话,感受父爱
①默读课文1-12自然段,在这部分课文当中,有许多有关父亲的语言、动用、神态等描写,请仔细看一看,从哪些语句中你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画下来,可以用一两个词语做上批注。
学生交流
②(出示课文对话片段)。
请同学们仔细地看一看,都有哪些人劝说父亲?
体会父亲读话的不同语气,感受了不起。
合作读父亲的三句问话。
③体会对儿子的承诺和爱
我想问问阿曼达的父亲,人们这样劝阻你,震情这样严重,你为什么不离开?
2.一个场景,浓缩坚持的父爱(12自然段)
①体会父亲的动作,感受全的辛苦、坚持不懈
师:哪个字让你感受到父亲的爱?(挖)为什么?
②体会时间罗列的作用
作者这样罗列时间的进程,他为什么不直接写出挖了36小时呢?同桌讨论讨论。
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这36小时的苦苦挖掘?
3.一个形象,定格父爱的伟大
①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从外貌描写中留下父亲高大形象
②出现汶川地震图片感受父亲高大形象
4.写话练习
此时此刻,已经挖掘了36小时,可是儿子还生死未明,这位深爱儿子的父亲在心里会对心爱的儿子说点什么呢?这们孤独无助的父亲又会怎么做呢?
三、小结
读一首诗
小结:
下节课,再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又有着一位怎样了不起的儿子。
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是是巨大的灾难面前,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在教材的处理上,根据教学要求和文本的特点把课文划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两课时的教学立足语文,紧扣文本,设定目标的时候,力求做到简明,这样课堂上就能够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学生就能在反复触摸文本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受,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简明的教学目标既贴近学生,使每个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都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通过本文的设计、教学,我对新课程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在教学中,我尽力落实新课程的全新理念。
一、抓重点句,文本解读。
第一课时抓住“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贯穿整个教学内容。通过旁人与父亲的对比,体会出父亲那种近乎失常的举动背后,蕴含的坚定的信念,体会深沉的父爱。通过揣摩父亲的心理来更好地多元个性解读文本。
在学习重点句描写父亲动作,外貌的这句话时,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以读带讲,每次的朗读都提出要求,提升读的质量。多元解读,突出亮点。
二、灵活处理教材,发展思维。
词语教学这一环节,理解词语跟感知课文内容联系起来,在对文中的词语进行梳理后分组进行教学。一组是地震后的场面,通过选词说话的方式,来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效果,而不是机械地说说词语的意思。一组描写父亲的神态认读并说一段话,概括了课文的内容,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学生通过语言的转换,促进其语言的内化进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阅读教学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在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心理活动时,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适当的补白,进而有感情地体会朗读,更深层次地体会深厚的父爱。心理活动进行想象,抓住文本的缝隙,既训练了思维能力,又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在训练学生语言的表达时,设计的形式变化还不够多。学生在对文本补白时的语言,不仅要关注他的对不对,还要关注他的语言的质量。教师的语言对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说说你自己的感受?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质量。二是高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文本时在表达方式上还可以做点文章,那么多的小时作者在表达的方式为什么这样写?又能反映什么呢?对于学生的写作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结合文本的内容来进行整合。三是在重点段设计训练点的时候,集中力量做一点,时间会更充裕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