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通过课文的描述,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2、理解信念和父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在最艰难的时候,它能激励人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这篇课文以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父亲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为主线,写出了父与子各自的了不起,思路清晰非常便于教学。
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是教学本课的一个关键,好在五年级的学生正是自我意识强烈,而且感情比较丰富的年龄,这篇课文课文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我感觉只要方法得当,这篇课文的教学是对他们尽行感恩教育的好选择。
通过对父亲言行的描写,体会其爱子之情。
1、通过课文的描述,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2、理解信念和父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在最艰难的时候,它能激励人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通过对父亲言行的描写,体会其爱子之情。
通过对父亲言行的描写,体会其爱子之情。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对地震了解多少?用一句话来说说。如果在地震后面加上一个标点,你觉得加什么最恰当?是呀,地震的危害令人触目惊心。
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内几万间房屋倒塌,几万人无家可归,成千上万人被埋在废墟里,30万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就在这片废墟中,一对父子创造了一段奇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书,放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课件出示)
2、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加上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完整地说说
(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有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
(课文讲述的是:在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及其同伴)的故事。)
3、文中是怎么评价这一对父子的呢?
(板书:了不起)
1)谁能说说“了不起”是什么意思? 非常伟大,超过一般人,超出常人……
2)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了不起的父亲,了不起的儿子。(板书:父亲 儿子)
三、聚焦父亲,感受“爱”的了不起。
1、首先让我们走进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请看自学要求:默读课文1-12自然段,画出描写父亲的句子,再仔细看一看,从哪些词语中你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做上批注。
2、你是从哪儿看出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同学们从这么多地方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我们一起来看看。
这段话主要是对父亲的什么描写?(语言描写)
(1)请同学们仔细地看一看,都有哪些人劝说父亲?
他们分别是怎么劝的?
(2)面对他们的劝阻,父亲的回应是这样的三句话。(课件出示)
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三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是呀,父亲的回答就是简单而且有点重复的三句问话。
可是,父亲说这三句话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吗?
带着这些体会,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这段话。你们就是那位父亲。
(4)我想问问这位父亲,人们这样劝阻,你为什么不离开?这这么危险,你为什么不离开?
出示:“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这其实是父亲对儿子的一句——承诺。
当他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当人们都来阻挡他,让他放弃时,回响在他耳边的依然是这句话——
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时,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所以,当有人劝他时,他是恳求地问——
消防队长劝他时,他急切地问——
警察来劝他时,他近乎崩溃地问——
一句承诺,三句重复简单的问话,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他了不起的原因源自:他对儿子的坚守承诺。(板书)
3、(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这句话,也让我们体会到了父亲的了不起。
(1)用心地读读这句话,边读边想,那个字哪打动你的心?
“挖”字打动了我的心。好,我们就来说说这个挖字。
(2)同学们想象一下他是怎样挖的?
(用力的挖、拼命地挖、不停地挖,挖的手指都出血了。)
这个“挖”字,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父亲救儿子的艰辛。带着这种体会我们来读读。
(3) 还有哪个词打动你的心?—— 36个小时
A、说体会:这位父亲居然能在36小时,这么长时间里不吃不喝的挖掘废墟,肯定是很疲惫,又累又饿。但他还能够坚持下去,实在了不起。
B、36个小时是多久?(两个白天一个黑夜,五十多节的语文课)
C、这36个小时里,可是地震中的36个小时呀。可能会发生 ……可能会发生……
这36个小时,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感叹,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他了不起的原因源于他救儿子时的坚持不懈。
4、师:36小时过后,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位父亲。女同学,读。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A、哪里有血迹?(身上、手上、脚上……到处都是)读好这个词
B、这血迹有可能是从哪里来的呢?
从这我们不难看出,父亲历尽艰辛之后仍然坚持不懈救儿子,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感叹,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齐读)
四、写作训练。
此情此景,让我想起5.12汶川大地震后始终萦绕在我脑海中几个画面。请同学们来看。
(课件音乐起,陆续出现汶川地震的一幅幅图片)
1、男儿有泪不轻弹,此刻,这个痛失女儿的男人用孤独无助的泪水告诉我们,什么是一个父亲心中最深的伤痛;
2、又是父亲,他背着从废墟中挖出的儿子的尸体,艰难地行进在山路上,原因只有一个,要带儿子回家;
3、这个婴儿的妈妈,用血肉之躯顶住坍塌的天花板,护佑这个小生命甜甜的梦,却只是在临终前留下这样的一则手机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天下的父母千千万,爱子之情却一样深。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父亲的心,此时此刻,挖掘已进行了36小时,可是儿子还生死未卜。这个深爱儿子的父亲会对心爱的宝贝说点什么呢?请你将泪水凝聚在笔端,写在书页的空白处。
学生在音乐中写话。
五、总结:谢谢同学们深情的话语。你们的话,让我想起这样一首诗: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把我们环绕,这个人就是——父亲。这种爱就是坚守承诺,即使历尽艰辛仍然坚持不懈,如山的——父爱。下节课,再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又有着怎样一位了不起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