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二)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三)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在本文的教学中,要力求让学生学会朗读,即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来,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进入文中情景。根据不同人问物的特点,用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感情,使学生明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一道理。这样,不仅让学生知道了“读”是学懂本文的关键,也是学习一切文章的主要方法。
(一)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二)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一)出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就要学习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师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齐读课题。
(二)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1、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
2、在地震中父与子之间又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一、默读课文1-12自然段,看看哪些地方,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重点引导学生感悟朗读以下重点句段:
1、5—11自然段:
(1)谁阻挡过他?爸爸是怎么回答的?
(2)分角色读课文。
(3)从父亲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什么?
(分析父亲的心理变化,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2、第12自然段:第一句:“他挖了8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1)从“挖”字你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学习5-11自然段)
(2)通过比较句子1: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句子2: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来体会作者罗列时间的好处。更能体现时间的漫长,挖掘的过程的艰难,父亲的心急和疲惫,充分表现这个了不起的父亲。(多种形式读)
(3)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坚持挖掘?(承诺与父爱)
3、第12自然段:第二句:“他满脸灰尘、、、、、、到处都是血迹。”
(1)经过36小时艰苦挖掘的父亲会是什么样子的?
(2)体会外貌描写的作用。感受父亲的形象
(3)创设情境:想象写话:
(4)小结全课
(5)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儿子又是怎样坚信承诺,和父亲重逢在一起的呢?
二、默读课文1-12自然段,看看哪些地方,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重点引导学生感悟朗读以下重点句段:
1、5—11自然段:
(1)谁阻挡过他?爸爸是怎么回答的?
(2)分角色读课文。
(3)从父亲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什么?
(分析父亲的心理变化,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2、第12自然段:第一句:“他挖了8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1)从“挖”字你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学习5-11自然段)
(2)通过比较句子1: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句子2: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来体会作者罗列时间的好处。更能体现时间的漫长,挖掘的过程的艰难,父亲的心急和疲惫,充分表现这个了不起的父亲。(多种形式读)
(3)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坚持挖掘?(承诺与父爱)
3、第12自然段:第二句:“他满脸灰尘......到处都是血迹。”
(1)经过36小时艰苦挖掘的父亲会是什么样子的?
(2)体会外貌描写的作用。感受父亲的形象
(3)想象写话:已经坚持挖了36小时,可是儿子还生死未卜,这一刻,父亲会对儿子说点什么呢?请你写在书页的空白处。
(4)学生汇报,小结全课
(5)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儿子又是怎样坚信承诺,和父亲重逢在一起的呢?
(一)抄写生字词。
(二)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