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十七课《地震中的父与子》,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读)地震中的父与子。
师:地震中的父与子,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在这场地震中,父亲和儿子之间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把书翻开,自由地朗读课文,寻找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读课文。)
师:让我们来交流一下,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
生: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读)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师:30万人,不到四分钟,灾难的来临就是这样突如其来、伤害巨大。请你再读读这个句子。
生再读。
师:你还从哪里读出了这是一次非常严重的大地震。
生:(读)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师:老师这里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组图片,(播放洛杉矶大地震的图片)
师:就在这样的一场大地震中,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生: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然后就去一地废墟的儿子的学校救儿子。
生:结果他不仅救出了儿子,还救出了儿子的14个同学。
师:说得清楚明白。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的确,面对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转瞬间灰飞烟灭,可就在这样的灾难中,这对父与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请同学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怎么评价这一对父子?
生: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子。
师: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师板书)。了不起的父亲,了不起的儿子。这节课,我们先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请同学们静心默读课文1-12自然段,在这部分课文当中,有许多有关父亲的描写,请仔细看一看,从哪些语句中你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画下来,可以做上批注。开始吧。
(学生默读课文,圈点批注,教师巡视。)
师:咱们来交流交流。你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
生:(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他坚持了很久,我觉得他非常了不起。
生:我觉得这位父亲,他能为儿子付出一切,别人来劝说他,他的回答只是我一定要救出我的儿子。
师:不听别人的劝阻。还有吗?
生:我还从第3自然段看出这位父亲了不起,因为他想起对儿子的承诺,所以他就去兑现他的承诺。
师:真好,同学们从这么多地方,从字里行间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咱们就一个一个地来交流。(出示课文片段)。请同学们仔细地看一看,都有哪些人劝说父亲?
生:有消防队长、警察,还有路过的人。
师:路过的人、消防队长、还有警察,他们都劝了父亲,说说他们分别是怎么劝的?
生:(读)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师:消防队长怎么劝?
生:(读)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师:警察怎么劝?
生:(读)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师:面对他们的劝阻,父亲的回应是这样的三句话。(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三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父亲的三句话都是差不多的意思。
师:而且最后两句话还——
生:一模一样。
师:同学们的眼睛真厉害,父亲的回答就是简单而且有点重复的三句问话。可是,父亲说这三句话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吗?你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再说。
生:第一次他说“谁愿意帮助我?”有点恳求的心情。
师:从第一句话里,你读出了恳求。
生:第二句是:“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我感觉这句话里有急切的感觉。
师:你是怎么体会的?
生:我是从他问消防队长的话中体会出再晚一点,儿子可能就有生命危险。
师:还有谁给他补充补充。
生:他很想救出他的儿子,心情非常急切。
师:他以为儿子有希望了,所以,像刚才那位同学说的那样,他的心情是非常的——
生:急切。
师:还有谁愿意说?
生:还有就是警察的话:“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可父亲的回答是:“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所以那些人都劝父亲离开。这些人劝阻咱们都能理解,父亲的坚持你能理解吗?
生:能。
师:谁来说说?
生:父亲的坚持表现了他对自己儿子的爱。
师:同学们,从父亲这三句简简单单的问话中,我们读出了他的恳求,他的急切,他的崩溃,就让我们把体会送进这段话,咱们一块儿来读一读。老师和大家合作,就请你们读父亲的三句问话。
师:(引读)当有些人走上前来劝说父亲,父亲是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恳求地问——
生:(读)谁愿意帮助我?
师:(引读)当消防队长出现在父亲面前,父亲觉得自己的儿子有获救的希望了,于是他急切地问——
生:(读)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引读)警察走上前来,要父亲马上回家。这个一心要救儿子的父亲简直要崩溃了,于是他问道——
生:(读)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父亲的这三句话。当有人劝他时,他是恳求地问——
生:谁愿意帮助我?
师:消防队长劝他时,他急切地问——
生: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警察来劝他时,他是崩溃地问——
生: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就是透过父亲这三句简单重复的问话,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位——
生:了不起的父亲。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时还谈到第12自然段里,父亲挖了很长时间,也让他读到了父亲的了不起。那我们就按照他说的,一起来读一读这一句。(课件出示句子)请全班男同学来读读这句。
男生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有哪些同学都画下了这个句子。
生:因为这句话最能体现父亲了不起,父亲完全是用手来挖的,而且这“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让人感到他挖的时间很长,很漫长。
师:你读懂了这个“挖”字,请你读。
生读句子。
师:还有谁对“挖”字特别有感受?
生:父亲当时没有任何工具,而且当时也没有任何人来帮助他,这段描写,一是写出时间很漫长,二是写出父亲的辛苦劳累和坚持不懈。
师:体会很深刻,请你读。
生读句子。
师:周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大家。在父亲挖掘儿子的时候,可能会有哪些动作?
生:他可能会掏,会搬。
生:他可能还会挖,会刨。
生:我认为他可能还会扔。
师:可是,这么多动作,作者只写了一个“挖”字,你能读懂作者的心吗?为什么就只写一个“挖”字?
生:这个“挖”字更能体现出父亲的辛苦劳累。
师:一个“挖”字坚持了36个小时,你看出了他的劳累。
生:透过“挖”字,我还看出了父亲是多么真心地想救出他自己的孩子。
生:透过这个“挖”字,我看到这位父亲是用双手来挖的,两个白天,一个晚上,他一直在挖,他一边挖一边想,儿子不会有事,他永远跟儿子在一起。
师:透过“挖”字,你看到了父亲的形象,也体会到了他的内心。是啊,一个“挖”字,包含了如此丰富的内容,一个“挖”字,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父亲的劳累和坚持。这就是作者的匠心,这也就是文字的魅力。让我们定格这个“挖”字,读好这个“挖”字。
师:他挖了——
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作者这样罗列时间的进程,他为什么不直接写出挖了36小时呢?
生:这样写,更能体现他挖了很久。
师:体现出时间的漫长。
生:这样写更能表现父亲的坚持。
生:通过这样写,我们可以看出父亲的决心。
师:带着各自的体会,自由练读,你会怎样读这时间的进程?
一生读句子,很急促。
师:是啊,那是怎样的36个小时呀?
生:是地震中的36个小时。
师:也许会发生——
生:大爆炸。
师:也许会发生——
生:塌方、余震。
师:可是这位父亲依然坚持挖了——
生:36小时。
师:让我们读一读他艰难挖掘的时间的进程,他依然坚持挖了——
生: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时间就这样在推移,艰难的挖掘还在继续,父亲还是一无所获,也许他曾经挖出了其他遇难者的尸体,可是这位父亲依然坚持挖了——
生: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我来问问,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这苦苦挖掘?
生:是信念。
生: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
生:是父亲救出儿子的决心
生:是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师:而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感叹,这是一位——
生:了不起的父亲。
师:36小时过后,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位父亲。女同学,读。(出示课文片断)
全体女生读: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就让我们记住这位历尽艰辛,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父亲的形象。男同学,读。
全体男生读上面的语段。
师:就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的形象永远定格在我们心中。全班,读。
全班学生齐读。
师:此情此景,让我想起5.12汶川大地震后始终萦绕在我脑海中的一个个动作、一个个身影。请同学们来看。
(课件音乐起,陆续出现汶川地震的一幅幅图片)
师:同学们男儿有泪不轻弹,此刻,这个痛失女儿的男人用孤独无助的泪水告诉我们,什么是一个父亲心中最深的伤痛;又是父亲,他背着从废墟中挖出的儿子的尸体,艰难地行进在山路上,原因只有一个,要带儿子回家;“摸摸你的小脚,爸爸却感觉不到你的温暖”这位父亲在为逝去的儿子擦拭双脚。
同学们天下的父母千千万,爱子之情却一样深。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父亲的心,此时此刻,挖掘已进行了36小时,可是儿子还生死还未卜。这个深爱儿子的父亲会对心爱的宝贝说点什么呢?请你将泪水凝聚在笔端,写在书页的空白处。
学生在音乐中写话。
师:让我们来听一听已经写完了的同学的话。请你动情地读给大家听。
生:亲爱的阿曼达,我来了,我要救你出来,一起回家。
生:亲爱的阿曼达,你在哪儿?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跟你在一起的。你一定要坚持住,爸爸马上就来。等着我,我亲爱的儿子。(掌声)
师:你的心声一定会传到阿曼达的耳边。
生:亲爱的宝贝,你在那黑暗的废墟中渴吗?饿吗?害怕吗?如果害怕就闭上眼,想想我和你在一起时那些快乐的回忆。你一定要坚持,你忘了我常对你说的那句话吗?爸爸来救你了,相信爸爸,爸爸永远爱你。(掌声)
师:爸爸永远爱你!谢谢同学们深情的话语。当我们无助时总有一个人如山似的将我们支撑,这个人就是——
生:父亲。
师:这种如山的父爱就是——
生:父爱。
师:谢谢同学们下课。
父亲已经坚持挖掘了36个小时,可儿子还生死未卜,这一刻父亲会对儿子说点儿什么呢?请你写在书页的空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