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感情朗读课文,通过读悟,基本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读悟的基础上展示朗读,提高朗读水平;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在生本、生生、师生对话中,学会思考,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在对课文的朗读中,感悟父子情深,特别是父爱如山,并能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感悟。
本班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过有关写亲情的许多文章,对于本单元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同时,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坚持课外阅读及读书笔记,也积淀了一定的语文素养,为课文的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对本文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感悟人物的品质,还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增强学生的体验,达成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爱”的力量与承诺,使他们创造生命奇迹的感人故事。
2.学习教材中典范的语言格式,概括提炼自己在文中感受到的父爱亲情。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 教师激情导入:
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这个人就是父亲,这种爱就是父爱。
2.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起去感受那份父爱的了不起。
【父爱图片、诗意语言,点燃学生对父爱的感受,导入新课,水到渠成。】
学生根据导学案质疑,小组内筛选中心问题,梳理整合,直奔主题: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理解“了不起”?
二、聚焦父亲,感受“了不起”
学生合作学习,通过三个场景:地震之初、多人劝说、用力挖掘;三个写法:父亲的语言、动作、外貌描写;三次诺言的回顾等方面,写出了地震中父亲的了不起,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
(一)理解第十二自然段,感悟父亲的不畏艰辛
时间描写、动作描写→ 感受父亲肉体之艰难。
时间描写、外貌描写 →感受父亲内心之艰难。
(二)语言描写,感悟父亲的执着坚定
别人的三次劝说 → 感悟父亲挖掘之坚定。
父亲的三次回答 → 感悟父亲对诺言的坚守。
(三)整体把握,提炼线索,感悟父亲的坚守诺言
抓住文眼:“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
【引导学生在读中自悟,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以此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发展,将最终的落脚点应在“读写结合”上。】
三、聚焦儿子,感受“了不起”
通过父子相逢时的对话,让学生关注到一个“不”字,这是阿曼达在经历生死离别时的第一反应,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同学,把危险留给了自己。是多么的了不起啊!让阿曼达的了不起跃然纸上。
四、回顾全文,升华情感
出示课文插图,为插图加题目,再次升华情感,感悟父爱的伟大!
五、迁移实践
回忆生活中的父爱,课内与课外整合,为父亲写首小诗。
六、课外延伸
推荐阅读朱自清的《背影》和林清玄写的《父亲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