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教学目的:
1.学文,感受父子亲情,理解伟大的父爱能给人巨大的勇气,能使人在危急时刻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2.依托语言文字,通过有感情朗读、联系上下文重点句对比,抓住文中人物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的描写,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
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十分感人,但毕竟它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有较大的差距。于是朗读就成了搭设在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一座桥梁。五年级的学生感情细腻,情感丰富,根据学生的这个年龄特点,只要方法得当,就能很好地将学生引进文本中,使之成为感恩教育的好教材。
教学重点:
1.展现“父亲艰难地在废墟上挖了38小时”这一情景的这个重点句段。
2.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3.理解这对父子为何了不起。
教学难点:
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一组图片。
(课件展示图片)
看了这一组图片,你们有什么样的感觉??
(试着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图片的内容:合家团圆、幸福美满、安静祥和……)
是啊!这是一幅多么幸福的画面啊!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将这幸福祥和的一切击得粉碎。
二、了解大地震带给人们的伤害。
同学们,你们了解大地震吗?了解地震带给人类的危害吗?下面,我们通过一组数据和图片认识一下地震。
(展示课件)
(默读课文一、二自然段,说一说,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
(一场很大的地震)
从哪里可以看出??
(30万人 不到四分钟 一片废墟)
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这场大地震中,这发生了什么事吗?
(生概括出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抓住文章主线,理解父亲。
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与子?
(了不起的父与子)
可是有的人却不这样认为,请看大屏幕。
(指名读)(四人小组讨论)
讨论1:人们为什么这样认为??
“双眼直直地” 父亲请求别人帮忙的语言
一挖就挖了48小时
讨论2:父亲是不是真的精神失常??
双眼直直地——被突如其来的打击击中了。救儿子的心情使他多么渴望别人的帮助。
此时父亲心里会怎么想?
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挖 坚定,决不放弃
挖了48小时及外貌的描写——执著的信念 克服了重重困难 信守诺言
(分别朗读体会)
父亲能够这样做都是因为什么?(齐读那句话)
父亲的努力真的奏效了,儿子得救了。
(指导读两个句子)
读得惊喜,38小时的疲倦一扫而光。
四、朗读体会儿子的品质。
接下去的段落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师伺机指导,其中“颤抖”与自豪要读出来。
小结:这个了不起的父亲,也有一个了不起的儿子,他……
五、全文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对了不起的父子,了解了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让我们一齐饱含深情地把文单的结尾齐读一遍。
六、拓展
在感人的音乐下有感情地朗读一段故事。
七、小结
这节课我们就在这爱的感动中结束了,学了这篇课文,希望同学们珍惜父母的爱,用感恩的心好好生活。
八、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想一想生活中父母是怎样爱你,你要如何感谢他们?请将你对他们的深情写入日记中。
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教法学法:
朗读法,对比法,讨论法。
这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教学中,我尽力落实新课程的全新理念。
一、抓重点句,文本解读。抓住“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贯穿整个教学内容。再紧紧抓住“父亲是否精神失常”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反复学习与讨论。体会出父亲那种近乎失常的举动背后,蕴含的坚定的信念,体会深沉的父爱。通过揣摩父亲的心理来更好地多元个性解读文本。 在学习重点句描写父亲动作,外貌的这句话时,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以读带讲,多元解读,突出亮点。
二、灵活处理教材,发展思维。 词语教学这一环节,理解词语跟感知课文内容联系起来,在上课伊始,通过课件先让学生感受地震的残酷,并学会用词语概括。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在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心理活动时,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适当的补白,进而有感情地体会朗读,更深层次地体会深厚的父爱。抓住文本的缝隙,既训练了思维能力,又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