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废墟、疾步、瓦砾、颤抖、血迹、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 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5.学习“罗列数字”的表达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并迁移方法进行小练笔。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以“父母之爱”为主题的感人文章,对于学生来说,父母的爱并不陌生,所以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体会课文中的爱。五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在课堂尽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本文的写作特色就是“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和运用“罗列数字”的表达方法来反映人物思想品质。在教学中,采用“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读中感悟、读中学写”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重点敲打关键词、想象说话、朗读品味、仿写迁移等方法进行学习,从而感悟父亲了不起的形象,领悟作者运用的表达方法,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1.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学习“罗列数字”的表达方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废墟、疾步、瓦砾、颤抖、血迹、破烂不堪”等词语。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感悟父亲的“了不起”,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4.学习“罗列数字”的表达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并迁移方法进行小练笔。
1.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学习“罗列数字”的表达方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习“罗列数字”的表达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并迁移方法进行小练笔。
1.同学们,近几年我国四川、云南等地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震,地震给灾区人们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课件出示图片,并配伤感音乐)地震中,倾刻间房屋坍塌,很多人被埋在瓦砾堆里,昔日美好的家园变成了一片废墟,人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地震中,他们失去了孩子,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家园。可是灾难无情人间有爱,地震中演绎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1994年,在美国洛杉矶也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同样也演绎着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 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真实的图片,动情的语言,伤感的音乐,触动了学生的心灵,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
1.检查字词自学情况
(1)预习过课文了,有信心读准这些词语吗?(课件出示生字词)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重点强调读准翘舌音“杉”“颤”“炸”;读准“砾”)
(2)在预习生字的过程中,觉得哪个生字最难写,最容易出错?
(3)(板书:颤)伸出指头一起写一写,记一记:一点一横,一个回,一日一提,一个页。
(4)在这些词语中有哪个最不好理解的?(课件出示“ 废墟、瓦砾”图片)
(5)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并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生字词通常是学生读书过程中的障碍,设计此环节是为了下一步学生能把课文读流利做好充分的准备。】
2.整体感知课文
(1)这是一篇记叙文,概括主要内容时要注意什么?
(提示抓住课文六要素概括。)
(2)浏览课文,尝试抓住六要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生汇报后,课件出示:课文讲述的是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一次大地震,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交待要素”法。
(4)同学们,面对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转瞬间灰飞烟灭,可就在这样的灾难中,这对父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课文是怎么评价这对父与子的?能找出其中一句话吗?
用一个词概括就是——了不起 (相机板书:父 子 了不起 )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鉴于这样的理念,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又安排了两遍读书,然后让学生尝试用“交待要素法”来概括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一)按要求自学
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了不起的父亲的?
课件出示:静心默读课文1—12自然段,用“——”画出你认为最能够体现父亲“了不起”的句子,并想想作者是怎样把父亲的了不起写出来?把自己的想法批注在有关句子旁边。
【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因此,在这个步骤先让学生运用“勾画圈点”的方法进行自学,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又为后面有效交流汇报打下基础。】
(二)全班交流汇报
品“语言”描写方法
1.有交流就有提高,下面让我们一起交流吧。(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指导)
课件出示以下句子:
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这是对父亲的——语言描写。(板书 语言)
2.你们发现这3句话有什么特点?(意思一样,重复了。)
言为心声,父亲在说这三句话的时候心情一样吗?自己读一读。
3.指名品读。读出父亲的焦急、失望、悲伤……
4.是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儿子生死未卜,看着一个个身影离开,父亲能不焦急吗?来,让我们一起再回到那劝说的情境。(分角色读对话。)
5.阿曼达的父亲啊,大家都认为没有希望了,都劝你离开,你为什么还在挖?
6.那就是:(课件出示句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板书:不论 总)一起来读。
这不是父亲随随便便说的一句话,而是父亲爱的诺言。(板书:爱)
我们从父亲简单而重复的语言里看到了一位孤独无助、心急如焚的父亲,从中也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
【设计意图:叶圣陶老先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读。“言为心声”,引导学生多种形式反复品读人物的对话,最容易深入父亲的内心,感受其复杂的心情。】
品“动作”描写方法和“罗列数字”的表达方法
1.很多同学也画了这句话。这是对父亲——(板书 动作)的描写。(课件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一起读这个句子。
2.在这句话中 你发现了什么?
是的,作者把一个个特殊的时间数字罗列出来,像放慢镜头一样,让时间在一个个节点上停留,这种写法就是——罗列数字
课件出示以下句子和问题
(1)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2)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为什么作者不厌其烦的罗列这些数字?改成第2句不是更简洁吗?说说你的看法。
3.品读时间的漫长。36小时有多长?一天两夜,相当于50节课啊。让你在36小时里连续坚持做一件 事,比如看书、写字,你行吗?但阿曼达的父亲在36小时里却坚持做同一件事,那就是——挖。
4.同学们,在漫长的挖掘过程中,父亲还会遇到哪些困难?他心里又会想什么?展开想象说一说。(课件:困难、心想)
5.此时此刻,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请你读出自己的感受。
6.深情引读这个句子:同学们,(课件:罗列数字)就是这种罗列数字的方法,让我们体会到时间的漫长、过程的艰难,女同学读出“漫长”。也是这种罗列数字的方法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恪守诺言、坚忍不拔的父亲,男同学读出“执著”。(课件:罗列数字)还是这种罗列数字的方法让我们体会和想象到了那么多,让我们把刚才的想象和体会融入到这句话,一起读。(课件:罗列数字)只有罗列数字这样的表达方法,才有如此特殊的效果。(板书:罗列数字)
7.父亲不吃、不喝、不睡,冒着生命危险,在36个小时中煎熬着,又是什么力量让他创造这样的奇迹?
也是他对儿子爱的承诺:(课件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掷地有声地读。
8.同学们,你们有过被时间煎熬的体验吗?我就深深地体会过。
去年我的母亲因为心脏病发作,要做手术。我们看着母亲被推进了手术室。半小时过去了,1个小时过去了,1个半小时过去了,2个小时过去了,母亲还没有出来。
9.你听出了老师怎样的心情?
你遇到过类似的情景吗?用心看看屏幕上的图片与提示,也许能勾起你的回忆。(课件出示图片及练笔要求: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些类似的情景吗?把你当时看到的或想到的像课文那样运用“罗列数字”的方法来写其中一段话。)有了回忆的同学先和同桌说说。然后把你们想到的动笔写一写。
10.师生点评。
【设计意图: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凭借这个例子进行阅读和写作技能的训练。”在“品动作、罗列数字”这个小环节中,先让学生明白“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这个特色句子“写什么”,再感悟句子“怎样写”,最后迁移写法学会自己怎样写,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语用能力。】
品“外貌”描写方法
1.同学们,父亲挖了那么长的时间,他变成什么样子了?
自己读一读这句话( 课件出示: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是对父亲——(板书 外貌)的描写。
2.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
是呀,此时,父亲已经疲惫不堪和伤痕累累了,但是他还是坚持挖。又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冲破困难,坚持到底的呢?仍然是他对儿子爱的承诺——(课件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一起铿锵有力地读。
3.这句承诺、这份爱的力量,让父亲变成了一座巍峨的大山,坚强而伟岸,我们不得不佩服地说-----(课件出示:这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设计意图:第三个环节教学内容是本节课的重难点,通过扣住文中的重点词和关键句,反复读,细品味,感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熏陶。同时让学生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感情、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语言形式: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运用“罗列数字”的表达方法。最后还迁移方法进行小练笔,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整个过程,有听、有说、有思、有读、有写,真正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1.孩子们,父爱是一座大山,父爱还是什么呢?请大家站起来,用最深情的语言来表达,男女同学接力读。
课件出示诗句及配上深情的音乐:
父 爱 是 什 么
恐惧时,父爱是一块踏脚的石;
黑暗时,父爱是一盏照明的灯;
枯竭时,父爱是一湾生命之水;
成功时,父爱又是鼓励与警钟。
父爱可以牺牲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
—— 意大利.达芬奇
2.同学们,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抓住了父亲语言、动作、外貌的描写和运用罗列数字的表达方法,为我们刻画了一位了不起的父亲。课后,运用人物描写和“罗列数字”的方法写一写身边的人,突出这个人的品格,相信你们笔下的人物一定会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课件课后作业要求:在课后,运用人物描写和“罗列数字”的方法写一写身边的人,突出这个人的品格。
【设计意图:感人的音乐与学生动情的朗诵配合,再次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简短的小诗将文本的主题延伸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同时,课后写话练习让学生继续运用本节课学到的写法,起到了及时巩固的作用。】
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 无论……总…… 子
(语言、动作、外貌 )
(罗列数字) 爱
了不起
[设计意图:板书是教师备课中构思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结构,正确把握知识内部的各种联系,这板书简洁明了,科学美观,既能让学生一目了然地感受到课文的内容和主旨,又突出了文章表达的方法,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