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的描述,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2、理解信念和父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在最艰难的时候,它能激励人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时,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本篇课文的主要特点。作者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谱写了一首父爱的颂歌。父亲因为有爱,坚持了3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儿子因为有爱,在黑暗的废墟下,同样不吃不喝38个小时,终于迎来了父亲救助的时刻。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本节课要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父亲和儿子言行的描写,体会其爱子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先来说说我们身边父母对我们的爱(播放网络音乐—灰色空间)。
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爱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爱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成长;爱是燃烧的火炬,照耀前进的方向。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本,感受一下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这对父子创造了一段怎样的奇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地震中的父与子》。哪个同学把这个故事的名字大声的告诉大家;谁再来深情地读一读;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课件出示)
2、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投入。老师来考考大家,这几个词哪个同学会读?
(指名——齐读)
出示:洛杉矶 血迹 漆黑 混乱 废墟 爆炸 瓦砾 颤抖 昔日 悲痛
请同学快速地浏览课文,
1,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感受父子情深,感受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2,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伟大的 幸福的 意志坚强的 了不起的…….)
(板书:了不起)
(1)谁能说说“了不起”是什么意思? (非常伟大,超过一般人,超出常人……)
(2)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了不起的父亲,了不起的儿子。(板书:父亲 儿子)
三、聚焦父亲,感受“爱”的了不起。
1、那就让我们先走进这位了不起的父亲。
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父亲的语句。从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得到父亲的“了不起”?画一画,可以在句子旁写写自己的感受。
2、咱们来交流交流,你从哪儿看出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面对他们的劝阻,父亲的回应是这样的三句话。(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三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谁愿意帮助我?”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3、同学们的眼睛真厉害,父亲的回答就是简单而且有点重复的三句问话。可是,父亲说这三句话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吗?你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再说。
恳求2、急切3、崩溃4、伤心……)
4、用心来体会: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5、那些人都劝父亲离开。这些人劝阻咱们都能理解,父亲的坚持你能理解吗?(课件出示下面几句话)
“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谁愿意帮助我?”
“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
四,再读课文,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1、有这样伟大的,了不起的父亲,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这位父亲的儿子。
2、质疑:为什么说这是一位了不起的儿子?
课件出示下面的语段。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3、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儿子?(临危不乱,勇敢,坚强,非常伟大,超过一般人,超出常人……)
五,感受团圆,感受幸福。
找出课文中让你感动,新安的语句。课件出示下面的语段。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六,课堂小练笔
写写想对这对父与子说的话。(播放音乐 灰色的空间)
课件出示老师的话:
(爱是坚强,爱是勇敢。当你伸出幼嫩的手,在废墟之下向我们招手,看到黑色的大眼睛充满自信。孩子,你竟然没有哭!你竟然笑着说 “我知道你会来救我的, 你用坚强和勇敢让我们相信, 还有奇迹!还会有奇迹! 一定会有奇迹!” 你的生命是你用坚强维系的, 是他的不离不弃和坚持不懈。 让你的信念成真了,我相信!和生命赛跑的不是时间,而是爱!)
学生展示自己的话语。
七,作业(爱的延伸)
1、有感情朗读课文,再一次体会地震中父子间的似海深情。
2、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诵读积累。
3、搜集表现爱的文章(把爱扩大到动物、植物、世间的每个角落)。
4、帮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设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是是巨大的灾难面前,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在教材的处理上,根据教学要求和文本的特点把课文划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两课时的教学立足语文,紧扣文本,设定目标的时候,力求做到简明,这样课堂上就能够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学生就能在反复触摸文本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受,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简明的教学目标既贴近学生,使每个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都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通过本文的设计、教学,我对新课程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在教学中,我尽力落实新课程的全新理念。
一、抓重点句,文本解读。
第一课时抓住“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贯穿整个教学内容。通过旁人与父亲的对比,体会出父亲那种近乎失常的举动背后,蕴含的坚定的信念,体会深沉的父爱。通过揣摩父亲的心理来更好地多元个性解读文本。
在学习重点句描写父亲动作,外貌的这句话时,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以读带讲,每次的朗读都提出要求,提升读的质量。多元解读,突出亮点。
二、灵活处理教材,发展思维。
词语教学这一环节,理解词语跟感知课文内容联系起来,在对文中的词语进行梳理后分组进行教学。一组是地震后的场面,通过选词说话的方式,来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效果,而不是机械地说说词语的意思。一组描写父亲的神态认读并说一段话,概括了课文的内容,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学生通过语言的转换,促进其语言的内化进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阅读教学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在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心理活动时,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适当的补白,进而有感情地体会朗读,更深层次地体会深厚的父爱。心理活动进行想象,抓住文本的缝隙,既训练了思维能力,又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在训练学生语言的表达时,设计的形式变化还不够多。学生在对文本补白时的语言,不仅要关注他的对不对,还要关注他的语言的质量。教师的语言对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说说你自己的感受?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质量。二是高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文本时在表达方式上还可以做点文章,那么多的小时作者在表达的方式为什么这样写?又能反映什么呢?对于学生的写作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结合文本的内容来进行整合。三是在重点段设计训练点的时候,集中力量做一点,时间会更充裕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