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时,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本篇课文的主要特点。作者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谱写了一首父爱的颂歌。父亲因为有爱,坚持了3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儿子因为有爱,在黑暗的废墟下,同样不吃不喝38个小时,终于迎来了父亲救助的时刻。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本节课要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这篇课文以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父亲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为主线,写出了父与子各自的了不起,思路清晰非常便于教学。
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是教学本课的一个关键,好在五年级的学生正是自我意识强烈,而且感情比较丰富的年龄,这篇课文课文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我感觉只要方法得当,这篇课文的教学是对他们尽行感恩教育的好选择。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佳句;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培养学生体会父爱。
重点: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难点: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主按教师指导的方向自学,解决生字、生词、多音字等,质疑问难,批注。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课题。在一次地震中,这对父子身上究竟发生了怎样催人泪下,感人至深的事情呢?谁能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一下课文主要内容?
注。
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有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
师:的确,面对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转瞬间灰飞烟灭,可就在这样的灾难中,这对父与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请同学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怎么评价这一对父子? “他们父子俩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板书:了不起)
师: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了不起的父亲,了不起的儿子。
导学提示:父与子的了不起表现在什么地方?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让人感动的语句,仔细品读,谈体会。(要求:读、画、想、批)
1、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指导学生读出坚定的语气。)
2、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
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4、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是你吗?”(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
5、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指导学生读出兴奋的语气。)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就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的形象永远定格在我们心中。全班,读。
6、此情此景,让我想起5.12汶川大地震后始终萦绕在我脑海中的一个形象、一个动作、一段言语。请同学们来看。(课件音乐起,陆续出现汶川地震的一幅幅图片)
……
师小结:天下的父母千千万,爱子之情却一样深。地震虽然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但人间自有真情在。
1、聚焦一件事自学在合作学习;2、亮明观点;3结合:“导学提示”各抒己见;4、提出质疑;5、板书关键词、交流资料、即兴创作……
1、此时此刻,父子俩是什么样的心情?(无比幸福)用情地读读,感受感受。
2、学完课文你最大的收获或最深的体会是什么?
1、练写小片段: 写一写生活中父、母亲所做的看起来微不足道,却又饱含父爱、母爱真情的事。
2、课后阅读朱自清的《背影》。
地震中的父与子——了不起——父爱的伟大
一、我会学习,我会按提示填空。
1、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____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___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___和___的故事,歌颂了伟大____,赞扬了深厚的___之情。
2、课文通过对人物____、____和_____的描写,来反应人物的思想品质。你一定能举一些具体的例子,试试看。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危险──( ) 绝望──( ) 幸福──( )
伤痛──( ) 漂亮──( ) 悲痛──( )
三、写法学习指导与运用。
课文抓住了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了生动描写,突出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请你也从某一方面对熟悉的人物进行描写,反映出该人物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前,我深入钻研教材,从教材的实际出发,紧扣教学目标,对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精挑细选,对所教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根据教学重点设计提问。先找出课文中评价父与子的句子“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设计提问,从哪些地方看出父与子“子不起”?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品读全文,及其它重点句,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等等描写父子语言,行动,外貌的句子,指导读,体会,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课堂上讲课时,我力求提出的问题围绕课文重点,按照课前的预设进行教学,从“父”与“子”两个方面来理解。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自学思考,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波澜。这篇课文的教学,在情景的感染、形象的感悟、心灵的感动中体现了语文浓郁的人文性。
教学中的不足:1、朗读指导还不是很到位。2、插图利用不充分。3、儿子“了不起”由于时间紧,交流不够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