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从而让学生了解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应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教学重点:
1.展现“父亲艰难地在废墟上挖了38小时”这一情景的教学。
2.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亲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理解这对父子为何了不起。
教学难点:
1.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亲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理解这对父子为何了不起。
3.感受地震灾难,体验地震带给人心灵的巨大冲击。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已经熟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师板书课题)
2.课文告诉我们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大家一起说(了不起)。(师板书)。
(二)品读体验,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1.学生看地震的短片。
2.学生谈各自观片后的感受。
这节课就让我们先走进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请同学们打开书,仔细来读一读读2至12自然段,看看有什么地方,有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画出来,也可以做批注,开始吧。
同学们交流后反馈:从哪儿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第三自然段)
师:你能把相关的段落读一读吗?
师:告诉大家你为什么感动?
师:是啊,父亲此时天旋地转,他怎能接受得了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呢?顿时,他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
生齐读
师:这个画面还有让你感动的地方吗?
到底是什么让如此痛心的父亲坚定地站起身来呢?(无论……总是……)
师:说说你会带着怎样的心情读这段?(悲伤、佩服……)
师:请你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师:你们就带着这种感受读,相信你会读得很好。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位悲痛欲绝,但又重新挺立的父亲。是这句话在支持着父亲。我们一起来读读父亲常对儿子说的这句话。(无论……总是……)
师:你们的眼神已经告诉我,父亲受到打击后的画面已经让我们很受感动。相信父亲还有许多画面让我们感动。请接着谈。
师:也是课文中的这部分内容,有消防员、警察等好心人劝他。父亲的回答是这样的三句话。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有什么发现?(三句话意思一样)
师:虽然是一样的意思,可父亲的心情是一样的吗?谁能说说?(恳求、焦急、崩溃)
师:是的,透过父亲这三句简简单单的重复问话,我们读懂了父亲心里有这么多让人揪心的起伏变化,那么,就让我们把体会送进课文,老师和大家合作。你们就读父亲的话。
A:当有些人上来拉住父亲劝说他时,父亲是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恳求道:……没人回答他。
B:消防队长过来了,父亲觉得自己的儿子有获救的希望了。于是,他焦急地问:……消防队长没能帮助他。
C:警察又走上前来,叫他马上离开。父亲一心要救儿子,听了这样的话,他简直要崩溃了,他问道:……此时,我想问问阿曼达的父亲,人们这样劝阻你,而震情又这样严重,你为什么不离开呢?(生答)父亲对儿子有一句承诺,大家一起来说一说。(无论……总是……)
师:亲爱的父亲,你的心里有那么多想法,为什么不对大家说清楚呢?(时间紧迫,儿子体力不足……)
师:时间没有了,儿子在等我,父亲的心里着急呀,这是因为父亲的心里对儿子有着一份……(深深的爱)
师:从这三句简单的重复问话,我们读懂了他的恳求,他的焦急,甚至有点崩溃。而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师:还有让你感动的地方吗?(12自然段)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边读边想:有哪个词深深地打动了你?(挖)
师:为什么?
师:请你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一读。
师:还有不同的体会吗?
师:这位父亲艰苦地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可是老师不明白,在这个过程中,他做的也许不只是“挖”这一个动作吧,他可能要(刨、扔……)。可是作者就写了一个“挖”字,你从这个“挖”字能体会到什么?
师:是啊,一个简简单单的“挖”字,包含了如此丰富的内容。让我们体会到了父亲的劳累、坚持,这就是文字的魅力,就让我们定格在这个“挖”字,读好这个“挖”字。
生齐读
师:父亲此时此刻已经挖了36小时,可是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而要这样罗列时间的进程呢?
生讨论后反馈。
师:请同学们把各自的体会送进这个句子。你会怎样读好这个时间进程呢?
生自由练读
师:谁愿意读给我们听?
体会不同的读法表达不同的感情
A:读得缓慢、低沉,这是为什么?还有不同的读法吗?
B:为什么读得越来越弱?(没有力气,艰辛)
C:读得如此急促,这又是为什么?(着急)
师:虽然是简简单单的4个时间的词,我们的同学们读出了各自不同的理解。让我们再来看看,这是怎样情境下的36小时呀!(地震中的)也许会发生(余震、爆炸……)可是父亲依然挖了(8小时……)时间在推移,艰难地挖掘还在继续,也许父亲最终一无所获,也许会挖到其他遇难者的尸体。可是,他依然坚持挖了(8小时……)是什么支撑着父亲,苦苦地挖了36小时呢?
生:是承诺支撑着他(无论……总是……)
师:还有什么支撑着父亲苦苦地挖掘?
生:父爱
师:又一次通过“挖”这个动作。我们读懂了如山的父爱。而此时此刻,这苦苦坚持地挖掘,让我们又一次要感叹: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师:36小时过去了,让我们看看这位父亲的模样。
师: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让我们记住,记住这位疲惫不堪、伤痕累累却始终在坚持的父亲的形象。
男生读
师:就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的形象永远定格在我们心中。
三、品读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请同学们打开书,仔细来读一读读16至23自然段,看看有什么地方,有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儿子,画出来,也可以做批注,开始吧。
同学们交流后反馈:从哪儿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第16自然段)
师:你能把相关的段落读一读吗?
师:告诉大家你为什么感动?
生: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师:是啊。一个7岁的孩子在漆黑的瓦砾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爸爸妈妈,有的只是14个七岁的小伙伴,他却可以劝慰害怕的同学们,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
师:说说你会带着怎样的心情读这段?(自豪,坚定……)
同学们交流后反馈:从哪儿还可以读出了儿子的了不起。(第23自然段)
师:你能把相关的段落读一读吗?
师:还有让你感动的地方吗?(23自然段)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边读边想:有哪个词深深地打动了你?(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师:终于可以出去了,为什么要“让”?
师:请你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一读。
师: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让我们认识这位勇敢坚定,不顾自身安危,始终在等父亲的小男孩。
师:让我们带着幸福激动的心情感受患难过后,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出示图片)
(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谢谢同学们,你们动情的话语为我们描绘出了这样一位深情地父亲,这让我想起这样一首小诗:总有一个人把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这个人就是父亲,这种爱就是坚守承诺、坚持挖掘的如山父爱。让我们为所有的父亲献上一首歌曲——父亲!
作业超市:
*课后请回忆生活中父母所做的,看来微不足道,但却饱含深情的事并把这份爱珍藏在你的日记中,好吗? *推荐你课外阅读朱自清的《背影》和林清玄写的《父亲的微笑》。
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 亲——坚守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了不起 爱
儿 子——坚信(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