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知识和能力:
1、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
2、.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基础上学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过程和方法:
1、读懂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情,以及他不向困难屈服的坚强意志。
2、学习父子俩在险恶的环境面前充满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品格,教育学生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理解信念和父爱的伟大力量。
3.依托语言文字、情景渲染、展开想象与联想、感情朗读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4、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增强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在地震灾害中自救,互援的能力和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服务指挥,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从而感受这对父子的了不起。
教学重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感受这对父子为何了不起。
教学过程:
师:在1989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一场大地震,三十万人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但是在一对父子身上却发生了一件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
生:齐读课题
师:地震中的父与子,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在这场地震中父亲与儿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翻开书93页,自由地朗读课文,寻找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读的时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开始吧!
生:自由读。
师:都读好了,问题想好了吗?那咱们来交流交流第一个问题: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
生:这是一场严重的大地震。
师:你从哪读出来的?
生: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师:30万人,不到4分钟两个数字就写出了大地震带来的严重破坏,请你再读一遍。
生:齐读(课件)。
师:灾难的来临就是这样突如其来的,还从哪读出这是一场大地震?
生: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师:昔日是一片欢声笑语,如今是一片废墟,这就是大地震带给我们惨烈的震憾,吴老师这里有一组洛杉机大地震后留下的图片,请看大屏幕:(课件)
高高飞架的立交桥眨眼间变成了残垣断壁;
豪华的小轿车被倒塌的房屋硬生生拦腰截断;
消防队长望着豪华的商业街变成了一地瓦砾;
地震过后引发的大爆炸吞噬着人们最后的希望。
昔日美丽的家园如今变成了这幅模样(课件),
灾难过后的洛杉机遭受了严重破坏变得如此荒凉(课件),这样的地方就叫“废墟”,在刚才的画面中我们还看到了火光冲天的“爆炸”,还看到了一片又一片的“瓦砾”,这有一个生字咱们要读准它的平舌音“砸”这些生字词你能读准确吗?(洛杉机、混乱、颤抖、血丝、血迹、破烂不堪)(课件)
生:读生字词。
师:读着这些词语仿佛把我们带到了这场无比惨烈的地震当中,在这样的一场大地震中父亲和儿子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事呢?
生:在美国洛杉机发生了大地震中父亲救出了儿子和同学……
师:说得很清楚明白,要是加上时间、地点、事情起因就更清楚明白了。谁来试一试。
生:有一年,美国洛杉机……
师:真会概括,说的非常清楚明白,这其实就是课文的主要原因,同学们,是呀,在大地震这样的灾难面前,人类如同蚂蚁一样的渺小,生命在转瞬间灰飞烟灭,而这对父与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课文,看看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生: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师:是呀,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板书),下面我们先走进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请同学们默读1-12自然段,课文中有许多有关父亲的描写,仔细读一读,看看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勾划下来,做上批注,开始吧。
生:读。
师:(仔细默读课文,自己融入到课文中去才能读出你的感受;有很多孩子做好了批注,写出了自己的感受,待会与大家共同分享。)同学已经读完了,你从哪些句子读出了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生:第五自然段能够感受到许多孩子的父母去劝说他尽快离开,可是这位父亲并没有离开,而是继续挖掘,寻找他的儿子。
师:到底有哪些人在劝他?
生:许多孩子的父母、消防队长、警察都来劝他,让他离开。
师:也就是课文中的这部分内容(有些人……9自然段)。好心人劝他……,消防队长是怎样劝的?警察是怎么劝的?请同学们再看看面对众人的劝阻,父亲的回答是这样的三句话(出示句子),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三句话的意思是差不多的。
师:你的眼睛真亮,而且最后两句话的意思完全一样,但父亲在说这三句话的心情是一样的吗?联系上下文体会。
生:不一样,第一次当一些人劝他时,父亲是肯定大家的帮助,后来消防队长来了,有希望了,是焦急的问,结果消防长没有帮他,警察要来赶走他,他是生气、崩溃了、发疯了。
师:对,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救出自己的儿子,旁人怎么劝阻他也听不进去,就通过父亲这简单的三句问话当中,我们听出了他的恳求,他的急切,他的崩溃。下面我们就把这些体会带到这段话里面,咱们一块来读一读,请同学们只读父亲的话。
读:当有些人上来拉住父亲时,父亲肯定的问:“谁愿意来帮助我?”消防队长过来,父亲觉得自己的儿子有救了、有希望了,于是焦急的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警察又走上前来叫他马上离开,一心想救儿子的父亲,他简直要崩溃了,于是,他问到:“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假如你就是阿曼达的父亲,老师想问问你,震情这样厉害,面对这么多人的,你为什么不离开?
生:因为儿子在等我。
师:你为什么不离开?
生:因为我曾承诺过儿子,“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联系上下文读书,真是读书的好方法,我们一起来读读父亲对儿子的一句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件)这不仅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也是对儿子爱的誓言,父亲坚守着对儿子的承诺,绝不放弃。
师:我想问问父亲,你心里有这么多的想法,为什么不对大家说清楚呢?
生:因为时间紧迫,随时都可能发生大爆炸,而且我的儿子也可能体力不足,所以没有时间说多余的话。
师:是呀,时间没有了,儿子在等我,父亲的心里着急呀,这是因为父亲对儿子有一份深深的爱,同学们,就是通过父亲三句简单重复的问话,我们读出了父亲那令人揪心的心理变化,让我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还从哪些句子感受到了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生:12自然段的这句话,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有跟他一样的吗?咱们来一起读这句话(课件)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的这句话有哪个字深深触动了你的心?为什么?
生:我觉得挖字触动了我的心,因为从挖字充分体现父亲没有任何工具。
师:你从挖字体会到了父亲的艰辛,父亲就用一双手在拼命的挖,请你带着你的体会读这个句子。
生:读
师:其他同学说说从这个“挖”字又体会到了什么?
生:父亲手无寸铁,用手挖了36个小时,挖的很艰苦。
师:挖得坚持。同学们,这个简简单单的挖字,却包含着如此丰富的内容。一个挖字让我们感受到了父亲的艰辛和坚持,这就是作者的匠心所在,也是文字的魅力所在,让我们定格在这个挖字,读好这个挖字。
生:齐读。
师:此时此刻挖掘已经进行了36小时,可是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而要这样罗列时间的过程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讨论。
生:讨论。
师:为什么要这样罗列时间的进程呢?
生:我认为作者是想让我们感受到时间的漫长,每一分每一秒都非常的危险。
生:这样写体现了父亲的艰苦。
生:不仅可以体会时间的漫长,还可以体会到父亲会挖的越来越劳累,越来越疲惫。
师:就是这4个简简单单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我们读出了自己的体会,请同学们把你的体会带到这个句子中,看看你是怎样来读好这个时间的进程的。
生:读。
师:我感觉你读的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坚定,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因为挖的时间长,又艰辛,从8小时挖到36小时。
师:眼看出挖出儿子的决心没有改变。
生:读
师:读的这么缓慢、低调是为什么?
生:因为一开始父亲是很有力气的白天昼夜都在不停的挖,两天一夜了,他已经非常疲惫了。
生:读
师:读的如此急促,又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他要救他的儿子,十分焦急,怕自己的儿子会发生什么事情。
师:老师也想读一读。因为我要读出对父亲的崇敬之情,所以我这样读。请带着自己体会一起来读一起这艰难的挖掘的进程吧。
生:齐读
师:这是怎样的36小时呢?这过程中有可能发生(余震),也许会发生(爆炸),也许会发生(倒塌),可是父亲依然坚持挖了(36)小时,时间就这样在推移,艰难的挖掘还在继续,而儿子还是生死未卜,也许他会挖出其他遇难者的尸体,可是父亲没有忘记,他依然挖了(36)小时。我想问同学们,是什么支持父亲苦苦的挖掘呢?
生:父亲对儿子坚守的一个承诺。
师:我们一起来读这句爱的承诺。是他给了父亲强大的精神力量。
生: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件)
师:除了承诺支撑着他,还有什么支撑着他?
生:是父亲心中的念头:儿子在等我。
师:还有什么支撑着他?
生:父亲觉得儿子还活着的决心。
师:这一切都来自于父亲对儿子如山的(板:爱),此时此刻,这苦苦坚持的挖掘,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感叹,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36个小时过去了,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位父亲。
男生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让我们记住这位疲惫不堪,伤痕累累,苦苦挖掘的父亲的形象。
女生读:
师:让我们把这样了不起的父亲的形象永远定格在心中。
全班读:
这是位多么坚忍不拨的父亲,多么有责任感的父亲,多么伟大的父亲。
师:此情此境让我想起了汶川大地震中的始终萦绕在我脑海中的一个形象,一个动作。(课件)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有未到伤心时,此时这位痛失女儿的父亲用他孤独无助的泪水告诉我们:什么是父亲心中最深的伤痛。
又是父亲,他背着从废墟中挖掘出的儿子的尸体艰难地行径在山路上,原因只有一个,他要带儿子回家。
这位小婴儿的妈妈,用自己血肉之驱顶住了倒塌的天花板,她只是在临终前留下这样一段话: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
师:天下的父母千千万,爱子之心却是一样的深,一句对儿子普通的承诺,化作了救儿子的信心和动力,作者抓住了父亲的哪些描写来塑造了一位高大的父亲的形象,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位父亲的心。
生: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师:作者就是抓住了这一系列的细节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在废墟上坚守诺言,拼死救子的父亲形象,我们在写人的作文中也要把这些描写方法运用到写作中去,我们的作文才生动、感人。下面让我们走进阿曼达,看看这位深爱儿子的父亲有个怎样了不起的儿子,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这是个了不起的儿子,作好批注。
生: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23自然段)我从这体会到儿子非常信任父亲
师:因此他们此时做了个什么决定?
生:让他的同学先出去
师:同学们,在废墟下,余震不断发生,这一让可能让出去的就是(死亡)。
师:是什么让他做出决定?
生:是父亲曾经对他的承诺。
师:什么承诺:
生: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件)。
师:一句承诺就让7岁的孩子懂得把生存的优先权让给同学确实了不起。
生:齐读
师:还有吗?
生:(16自然段)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我感受到儿子非常有勇气,鼓励和安慰同学生存下来,看出了儿子对父亲的信任。
生:我从“只要、一定”看出他对父亲非常信任。
师:能抓住重点词体会,对,我们读书就应该细细的品味语言文字,7岁的阿曼达时刻记着爸爸对他说的话,鼓励同学们战胜恐惧,开始了充满信心的等待,真是个了不起的儿子。大家带着坚定和兴奋的心情读。
生:齐读。(课件)
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救灾法》。
生: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救灾法》。
师:《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救灾法》告诉我们要有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在地震灾害中自救,互援的能力和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服务指挥,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的意识。
师:一句承诺让废墟下的父亲信守承诺拼死救子;一句承诺,让7岁的孩子在废墟下懂得鼓励同学们战胜困难,这句承诺就是(课件: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生:齐读。
师: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一句承诺,让他们成为了一对。
生:(了不起的父与子)
师: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经过38小时50分钟的艰难挖掘和等待,最终迎来了这一幸福的时刻,骨肉终于团聚,信赖(板书)使父子心理相通,是亲情让他们幸福,是信守承诺让他们幸福,是爱与被爱让他们如此幸福(课件)。
生:齐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师:带着各自的体会放声读出这种生死离别后的重逢。
生:齐读。
师:7岁的阿曼达经历了这样的历程,他一定会更加勇敢,更加坚强,父子俩就是凭着这句话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课件)
生:齐读,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父亲的形象已经刻在我们的心中,父亲这种让人心痛的爱,我们深深的感动,此时此刻让我们想起这样一首小诗: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将我们环绕,这个人就是(生:父亲),这种爱就是如山父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