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的心理有哪些变化,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来描写父爱的伟大的表达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句子的品读,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体验父子情。加强朗读训练,以读促思,在读中悟,在阅读中学习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教学难点: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一、激情导入
1、播放图片,了解地震给人类带来的伤害。
2、谈话揭示课题
3、板书课题、质疑。
二、复习巩固
1、认读生字、新词。
2、复习内容: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你觉得这是一对怎么样的父与子
三、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一)学习“父亲”的“了不起”
1、自读课文第1—12自然段,课文中哪些地方描写了父亲的了不起,找出来读一读。
2、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的变化。
(1)“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A、在这位父亲不断在坚持挖掘的过程中,分别有哪些人上来劝阻?父亲听取他们的劝阻了吗?他是怎么说的?
B、读读父亲的回答,你发现了什么?说说父亲的心里有什么变化?(恳求—焦急—几乎崩溃)为什么父亲每次说的都是这句话?
C、这么多人上来劝阻,父亲为什么却如此的坚持?随时都会发生余震和大爆炸,有生命危险,为什么父亲还是这么坚持着?(因为他对儿子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2)“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A、请把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读一读,指导朗读“血丝”“血迹”两个词语。
B、8小时过去了,这位父亲还在继续挖掘,满脸灰尘,12小时过去了,他还是继续挖掘着,双眼布满了血丝,24小时过去了,他都还在挖掘,衣服已经破烂不堪,36小时过去了,这位伟大的父亲仍然在挖掘着,此时,他的身上到处都是血迹,是什么支撑着他,让他如此的执着呢?(“儿子在等我”,是曾经对儿子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再次读一读这句话,再次去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C、说说作者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有什么好处。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
3、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
4、小结: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38个小时……。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二)学习“儿子”的“了不起”
父亲的努力和坚持没有白费,在他挖到第38小时时,奇迹发生了,发生了什么?
1、分角色朗读第13—24自然段,体会父亲和儿子团聚的高兴心情。
2、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儿子的了不起,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他为什么了不起。
3、阿曼达和同学们在废墟地下呆了多长时间?是啊,38个小时,他们没有食物,没有水喝,还要面对无边的黑暗,多么恐惧,多么害怕呀,又是什么让阿曼达如此的勇敢积极呢?(因为父亲曾对自己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所以他在黑暗中不断地鼓励自己的同学,只要我爸爸还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们,才七岁的阿曼达,多了不起啊!)
4、德育教育:如果你是阿曼达,你也会像他一样做吗?
5、读一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此时这对父子的心情。
6、小结:是啊,灾难无情人有情,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向我们证明了:只要有爱,就一定会有奇迹!
四、拓展延伸
1、播放图片,感受地震中人们的爱。在灾难中这些人的表现不光是因为爱,还有一份责任。
2、播放歌曲《生死不离》
五、作业布置:想象阿曼达和同学们在废墟地下是如何渡过漫长的38个小时的,面对无边的黑暗,在没有食物和水的情况下,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把它写成一个小故事。
六、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了不起 爱
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