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知识目标: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瓦砾、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的佳句。
能力目标: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这篇课文是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训练主题——父母之爱,本文是对父爱的歌颂,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但要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感悟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却是一个难点。在教学时,应该力求通过情境创设,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学生们在研讨、合作、反复吟诵中领悟文中文本的感情,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感悟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课前活动:播放一首歌颂父亲的小诗,创设氛围,调动学生情感,为上课做好铺垫。
1、结合视频谈话:课前我们观看了一首歌颂父亲的小诗,相信一定也让你想到了自己的父亲。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父母对我们的爱,想一想生活中父亲对你的关爱,哪次让你感受最深?(学生自由交流)
2、导入课题:父母对我们的爱有时可能只是一个动作,一句话语,但却饱含深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演绎的也是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父子情。(出示课题后齐读课题)
3、针对课题质疑: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在这对父与子之间又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结合文中的语句说说这是一场怎么的地震?(找到相关语句)
2、播放洛杉矶地震后的视频,结合视频,在课件上相继出示文中带生字的词语,让学生认读,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并予以指导。
3、请学生结合课件出示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要抓住“六要素”的方法,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交流)
(一)感知了不起的父亲
1、用文中的一句词概括一下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生交流,师板书:了不起)
2、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请学生从课文中勾画出相关的语句,与小组同学交流你的看法,把感动传递给别人。
3、为什么说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指导学生从语言、动作、外貌等的描写中寻找勾画,学生自由交流,先读出自己勾画的句子,再谈谈体会,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顺学而导,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4、出示重点句式,抓住对父亲动作、语言、外貌描写的句子,通过提问,谈感受,想象画面,反复诵读,配乐朗读等方式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A句: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①抓住动词“挖”通过问答的形式感受挖的艰辛和环境的恶劣。(板书:挖)
②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而是不厌其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语罗列出来?用课件展示这两个句子,请学生对比着读读,谈谈自己的理解,从中体会挖的漫长和辛苦。
B句: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①学生读读这句对父亲外貌描写的句子,想象父亲在挖废墟的过程中可能经历了些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②课件出示父亲可能经历的艰辛,教师配乐朗诵烘托气氛,调动学生情感,学生通过个别读、齐读的方式反复诵读这句话。
5、这位父亲为什么要这么这么执着的挖废墟啊?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生交流,师指出正是父亲一定要救出儿子的信念支撑着他,师板书:信念)
(二)感知了不起的儿子
1、30多个小时,被压在废墟下的阿曼达能做些什么?(生交流,师板书:等)
2、被压在废墟下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生自由交流)
3、与学生分角色朗读父亲挖到阿曼达时他们之间的对话。
4、读从文中勾画的体现阿曼达的了不起的语句,交流体会。
5、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阿曼达呢?(生交流,师板书:信任)
6、通过师生互动引出文中反复出现的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事情,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点明这样写的好处。(板书:不论……总会……)
7、师小结:就是这样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创造了爱的奇迹。(板书:爱心)让我们一起分享它们劫后重生、亲人团聚的喜悦。(课件出示: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生齐读)
8、让我们把父子幸福相拥的境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让这份伟大的父爱蔓延到我们的身边。学完课文,你一定对父爱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也会有很很多话对自己的父亲,写出来并和同学交流。
1、学习本课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写写课前同学们交流的父母对你关爱的感人故事。
2、课后读读朱自清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