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混乱 废墟 爆炸 瓦砾堆”等新词。
2、结合语言环境,品读文中关键句子,感受父亲与儿子的了不起。
3、理解信念和父爱的力量是伟大的,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到的力量。
4、领悟课文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反映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时,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本篇课文的主要特点。作者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谱写了一首父爱的颂歌。父亲因为有爱,坚持了3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儿子因为有爱,在黑暗的废墟下,同样不吃不喝38个小时,终于迎来了父亲救助的时刻。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本单元的教学紧紧围绕着伟大的父爱与母爱这一主题,本文是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很好地诠释了这一主题民,在学生感受父子情深与父爱伟大的同时又教给学生抓住细节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
1、结合语言环境,品读文中关键句子,感受父亲与儿子的了不起。
2、领悟课文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感受父亲与儿子的了不起。
突出重点、难点的相应对策:通过朗读、默读,指导学生找出关键句子,理解重点词语:“挖”、“36小时”等,体会父亲救儿子过程的艰辛与执着,儿子对父亲的信任和在危险面前的坚强,再通过分角色朗读,有感情朗读等方式,抒发学生学文感受,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我班学生在经过了中段语文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五年级学习的目标,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有着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活泼好动,乐于参加各种学习活动,喜欢直观形象的画面和活动,他们有着极强的求知欲强和表现欲。同学们在遇到思考难度较大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大部分学生学习认真,上课能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课后按时完成作业。
本节课要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通过朗读、品读、比较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父子亲情的感染,学会做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本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来设计本堂课的教学思路: 采用情境教学法渲染课堂氛围。“情动而辞发”,《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情感色彩浓郁的文章,父与子的伟大形象与浓浓父子深情强烈而分明,背景就是地震后的一片废墟,学生只有感受地震带来的灾难性破坏,才能更好地体会爱这深切。
课堂伊始,创设情境能够很好地使学生在情感上与文本产生共鸣,从而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通过问题讨论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自读自悟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创建以学生自学为主,自悟为主,教师引导与生合作学习为辅的训练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促其思想升华。
加强朗读教学,多种形式的朗读教学法,加深对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促学生抒发自己的情感。
媒体类型 | 媒体内容要点 | 何时作用 | 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
小视频 | 地震后的悲惨画面 | 导入课文 |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文本 | 课文内容 | 深入学习课文 |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情感 |
图片 | 课文插图 | 学练结合 | 学练结合,课堂小练笔 |
展台 | 写阿曼达的外貌 | 课堂检测 | 课堂检测 |
展台 | 写给父(子)的颁奖词 | 拓展练习 | 拓展练习 |
配乐文本 | 小诗 | 拓展学习 | 配乐朗读,情感深华,总结全文 |
1、交互式电子白板;2、资源包;3、课堂检测题卡。
两课时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 了不起
语言描写 父与子
1、认识“杉、矶、混”等八个生字,会写“矶、爆、昔”等十一个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爆炸、混乱、瓦砾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洛杉矶地震的破坏力和震后的悲惨景象。
3.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紧紧拥抱在一起”这句话的含义及在文中作用。
抓住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文章中心句。
教给学生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1、结合学校防震演练活动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观察“震”字结构,指导写好“震”。
3、质疑:读了课题,你有没有什么想知道的?
4、指导读好课题。
1、检查预习,落实写字练习。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及情节。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13-24自然段,在这部分当中,有许多关于儿子的描写,找出你感触最深的地方,做上批注,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全班交流,品读句子,感受阿曼达的了不起。
A、品读句子:“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体会阿曼达在灾难面前的坚强和内心充满了对父亲无比的信任。
B、品读句子: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体会在危险面前,阿曼达小小的年级,却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自己随时准备面对面危险。
C、指导读好这几句话。
再次回归主题: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
1、正确书写生字。
2、理解词语。
1、结合语言环境,品读文中关键句子,感受父亲与儿子的了不起。
2、领悟课文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感受父亲与儿子的了不起。
突出重点、难点的相应对策:通过朗读、默读,指导学生找出关键句子,理解重点词语:“挖”、“36小时”等,体会父亲救儿子过程的艰辛与执着,儿子对父亲的信任和在危险面前的坚强,再通过分角色朗读,有感情朗读等方式,抒发学生学文感受,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本节课要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通过朗读、品读、比较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父子亲情的感染,学会做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1、【课件展示】教师简介美国洛杉矶市地震,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2、指导同学们读好课题。哪个同学把这个故事的名字大声的告诉大家;谁再来深情地读一读;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既能激发沉重的感情,创设情境,渲染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本文的积极性,又与课文内容相辅相成。)
(白板使用遮屏,便于组织课堂,促学生注意力集中;播放小视频,渲染课堂气氛,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导语引入,请同学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怎么评价这一对父子? (板书:了不起) 理解“了不起”是什么意思? 非常伟大,超过一般人,超出常人……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使学生的学习能遵循整体--细节--整体的原则。教给学生抓住中心句作为学习文章的突破口。中心句是课文篇章的灵魂。抓住中心句就能契领全文展开学习国。这一学习方法的掌握对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大有裨益。)
1、请同学们静心默读课文1-12自然段,在这部分当中,有许多关于父亲的描写,找出你感触最深的地方,做上批注,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请学生上讲台完成这一环节,白板使用漫游,圈画,批注等功能,实现师生共同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全班交流,理解文中重点句子。根据同学们的交流出示重点句子。
A、【课件展示】品读句子: “谁愿意帮助我?”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1)体会父亲在说这几句话的时候的心情:内心充满了恳求、急切、崩溃
2)理解在这样的灾难面前父亲为什么能坚持下去?引导理解句子“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3)指导朗读,根据语境读好父亲说的这几句话,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设计意图:边读边议,读议结合,教师适时点拨,通过对父亲的几句相同的询问,体会父亲濒临绝望的心情。再通过分角色朗读感悟,与父亲心连心,从而更好地理解在灾难面前人的力量的渺小与伟大。)
B、【课件展示】品读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1)用心地读读这段话,边读边想,句中哪些词深深地打动你的心?让你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说出自己的理由。
2)品味救的艰难,感悟父爱的伟大。
动作:挖——艰难 时间:
36小时——艰辛 过程:
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漫长
3)指导朗读,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设计意图:这是文中最能体现父亲伟大的行为描写之一。句中的重点词“挖”“36小时”都集中体现了救孩子过程的漫长与艰辛。这一段文字浅显,但含义深刻,给学生留够充裕的时间读、想、说,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C、【课件展示】品读句子:“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学生朗读,思考为什么父亲会是这样的一幅样子?
2)这样的外貌描写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感受灾难面前父亲顶天立地的形象。
(设计意图:这是文中最能体现父亲伟大的一段外貌描写。教师引导理解,从而体会父爱的伟大,通过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学生对父亲的敬佩层层加深。)
3、再次回归主题: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师生共同学习交流,白板使用漫游,圈画等功能,利用聚光灯突出重点语段,引起学生注意力,进行重点句段的指导。)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13-24自然段,在这部分当中,有许多关于儿子的描写,找出你感触最深的地方,做上批注,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全班交流,品读句子,感受阿曼达的了不起。
A、【课件展示】品读句子:“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体会阿曼达在灾难面前的坚强和内心充满了对父亲无比的信任。
B、【课件展示】品读句子: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体会在危险面前,阿曼达小小的年级,却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自己随时准备面对面危险。
C、指导读好这几句话。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文前12个自然段的学习,感受阿曼达的这一部分学习相对要容易些。结合前面的学习,学生自读自悟,集体交流,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把感悟与表达的权力交给学生,教师重点作好朗读的指导。以读促悟,以悟促讲。)
3、再次回归主题:这是一对怎样的个怎样的儿子?
(设计意图:回归整体,重温中心句,学生根据理解填上自己认为恰当的词语,以便教师了解掌握学生整体学文情况,也是对课文文阶段学习的一个小结。)
(白板使用情况同上,使用漫游,圈画等功能,利用聚光灯突出重点语段,进行指导,达到师生共同的学习交流目的。)
1、导入:课文中有对父亲外貌的描写,却只有对阿曼达语言的描写,让我们结合课文插图来想一想,38小时之后,当废墟终于被挖开一条出口,我们看到了这样的阿曼达。
(白板出示课文插图,利用聚光灯突出阿曼达,便于进行小练笔指导。)
2、学生完成课时作业二。
3、全班交流。
(切换到展台,进行课堂检测展示。)
1、对这样的父与子,你想不想说点什么。出示201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节选),也来为这位了不起的父(子)写一写颁奖词。
(切换到展台,进行课堂检测展示。)
2、【课件展示】配乐朗诵:送给了不起的父与子的小诗。
爱是坚强,爱是勇敢
当你伸出幼嫩的手
在废墟之下向我们招手
看到黑色的大眼睛充满自信
孩子,你竟然没有哭
你竟然笑着说
我知道你会来救我的
你用坚强和勇敢让我们相信
还有奇迹,还会有奇迹
一定会有奇迹
你的生命是你用坚强维系的
是他的不离不弃和坚持不懈
让你的信念成真了
我相信
和生命赛跑的不是时间
而是爱
(设计意图:情感升华,拓展小练笔,配乐朗诵,使整堂课成为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课。)
(白板出示小诗,点击多媒体音乐,学生配乐朗诵。)
搜集生活中体现伟大父爱,母爱的小故事。
(设计意图:作业设计力求作到多样化,个性化,人文化,走进文本,更要走出文本,走向生活。)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课文讲述的是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他的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备课时,我深入钻研教材,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紧扣教学目标和重点,根据教学重点设计提问。上课伊始先用直观的画面渲染课堂氛围,让同学们感受地震带来的毁灭性的场面,为学习全文创设情境。而后直奔主题,找出课文中评价父与子的句子“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设计提问,“子不起”是什么意思?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品读全文,及其它重点句,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等等描写父子语言,行动,外貌的句子,指导读,体会,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讲课时,我力求提出的问题围绕课文重点,按照课前的预设进行教学,从“父”与“子”两个方面来理解。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针对不同语句、不同语境恰当指导朗读。并在课上送给同学们一首小诗,通过自己和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将课堂氛围推向高潮,为学生的写话练习做好铺垫,效果很好。
课后,我及时地反思了本节课上的提问是否有效。我觉得本节课能抓住课文重点精心设计提问,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但我在文本的把握处理上,还是有不足之处,只抓住了文本的主干部分却忽略了其他细微的地方。这样是不够全面的,例如在教学“劝说”父亲部分,没有强调指出,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到当时的情势是那样的危急。这场地震空前的巨大,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倒塌、爆炸、余震等危险。所以其他人基本上认为援救已经没有意义。课文结尾时我没有再强调父亲的了不起是因为父亲不仅救了自己的儿子,还救了其他13名儿子的同学,儿子的了不起是因为有了父亲巨大精神力量的支撑,他和同学才得以坚韧不拔地等到了父亲的救援,如果这样学生会理解的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