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在读中感悟父爱的伟大和父子间的默契,受到爱的教育。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爱的表达方式。
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学生语文素质培养的关键。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学会朗读。即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来,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进入文中情景。根据不同人物的特点,用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感情,使学生明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一道理。这样不仅让学生知道了“读”是学懂本文的关键,也是学习一切的主要方法。
教学重点:
1.展现“父亲艰难地在废墟上挖了38小时”这一情景的第十二自然段。
2.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3.理解这对父子为何了不起。
教学难点: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1.同学们,我们都在父母的关爱中快乐地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亲情有了越来越深切的体会。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刺破夜幕;亲情是冬日里温暖的阳光,驱走严寒。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一同感受这种浓浓的爱。(板书课题,齐读)
2.请同学们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文中的父与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了不起)
㈠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过度:在地震中,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弹指间灰飞烟灭。这节课就让我们深入阅读课文内容,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在哪里。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计我通过导语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学习状态;再通过一个问题,准确的把握课文的线索,牵一发而动全身,为深入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1.请同学们细细默读课文,思考:你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父亲的了不起呢?画出重点词句,并在旁边写上你的体会。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重点抓住“冲”这个动作,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担心的心情,他迫切想知道孩子的情况。)
(2)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①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失去儿子的撕心裂肺的悲痛心情。(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撕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绝望、失去了一切……)
②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父亲的绝望。(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①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父亲的坚定信念。(板书:坚定)
(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你看得真仔细,你的确体会到的。(学生补充: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
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②分小组练读,展示读,评读,齐读。
③小结:从父亲的外貌:双眼直直的看着这些好心人,及语言:谁愿意帮助我,让我们感到父亲救儿子的心是那样的坚定,不可动摇。
(4)理解重点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件出示)
①说说你从这一句中读懂了什么?(挖的时间长)(我们感到父亲始终坚持救援,相信儿子会活着。)
师:同样表示挖掘的时间,作者在这里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
比较:读读这两句,哪一句表达的效果更好?(课件出示)
A: 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B: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反复读读第二句,通过朗读,感受父亲寻找儿子过程的漫长及艰辛。
②这里有一个字突出父亲挖的艰难,找到了吗?抓住这个“挖”想开去,你还能读懂什么?(任务的艰巨)师引读:是呀,多么艰巨的任务啊——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③这里的“挖”字还可以写成什么?(扒、拣、抱)一个“挖”字包含了这么多的动作,你体会到了什么?(挖掘的辛苦)师再引读:父亲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啊——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④“没人再来阻挡他”,联系前文,哪些人曾阻拦过他?他们阻拦他,是因为——?(没希望,太危险了。)
师:到底会发生什么危险呢?让我们快来看看吧!(课件出示)(余震、崩塌、爆炸、地裂、滑坡、泥石流、海啸)
⑤师生分角色读——(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分角色朗读,从侧面烘托父亲奋不顾身救助儿子时挖掘的时间之长,过程之艰难,从而深刻感受到父亲父爱的伟大和父亲信念的坚定,引出本文的主线“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⑥这么危险,为什么父亲还是不顾一切的挖呢?(在现在这场大地震中,阿曼达困住在了废墟里,父亲想的是一定把他救出来,并对他说:——“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过度:正是这一语千金的承诺,支撑着父亲走向废墟,不顾劝阻,不畏艰险,挖了两天一夜,38小时,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以至于父亲成了这个样子。
⑦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课件出示图片并配乐)
师读(两遍):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通过教师配乐朗读的情境渲染,让学生想象父亲的样子,体会父亲的伟大。)
⑧引读:是的,一位历经艰辛、衣衫褴褛、疲惫不堪的父亲已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都成这个样子了,他还在苦苦挖掘。这哪里是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父亲呀,这分明是一架不知疲倦的机器,这分明是一尊高大塑像——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⑨指名读:多么伟大的父爱,多么惊人的力量!就让父亲的高大形象定格在我们的心里吧。(配乐)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不仅引领学生读出了意思,读出了画面,更读出了感情。回还反复,层层推进,使学生透过数字和对父亲外貌的描写充分感受到父亲永不放弃的精神。
㈡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过度:正是这身后伟大的父爱穿越了生死,创造了奇迹,到了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从瓦砾堆底下传来儿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这样伟大的父亲,同样有个了不起的儿子。你又从哪看出了儿子了不起?
1.小组分角色朗读。
2.学生汇报:
⑴“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从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你抓住了儿子的语言读出了儿子的自信。)(课件出示) (板书:坚信)
⑵“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从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你也抓住了儿子的语言读出了儿子的勇敢。(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此环节,抓住文眼“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引导学生用心品读文本,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和惊心动魄的画面中,激荡起学生的心灵,充分感受父子俩的了不起,感悟血脉亲情。
过度:终于令人感动的时刻到了,谁来读读文章的结尾?(课件出示)
1.课文学到这里,你想对这对了不起的父子说些什么呢?请用一两句话写出来吧。(课件出示图片并配乐)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鼓励学生自选角度,畅写感受。这样把读与写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学习语言走向了运用语言,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小结:这就是发生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的一个感人的故事,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同学们,你觉得创造这个奇迹的力量是什么呢?(爱)
爱是一曲不老的歌,是一首感人的诗,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愿我们都能成为故事中了不起的人物!
设计意图:这一深情的总结加上音乐的渲染,让学生心灵产生共鸣,拓展了爱的内涵,同时也升华了“在一起”的意义。
课件出示:
1.回家后为自己的父亲洗脚,看看他们的脚和你的脚有什么区别?写出你的感受。
2.拥抱你的父亲三分钟,写出你的感受。
设计意图:“父爱”不仅在文本中、课堂中,更应在生活中让它不断延伸下去,让“父爱”在学生心中不断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