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2、能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内容: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父母之爱”专题栏的第一篇课文。本文讲述的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大地震中,年轻的父亲凭着自己曾向儿子许下的诺言,怀着仅有的一线希望,克服重重困难,执着的挖掘被埋在废墟下的儿子;而幼小的儿子在废墟下坚信自己的父亲会来救他,不但自己勇敢的走过了漫长的38小时,更以坚定的信念感染着身边的13个同学,最终全部获救。全文一明一暗两条线索交替进行,语言平实而富有特点,父与子谱写的人间奇迹感人至深。
学生情况:
1、本班学生朗读能力较强,学习兴趣浓厚。
2、通过搭设支架,学生能够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3、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少有体验。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透过人物的具体表现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2、学习难点:体会大难中父与子的爱及他们各自了不起的地方。
3、学法渗透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并乐于把学习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2、能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引导学生透过人物的具体表现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体会大难中父与子的爱及他们各自了不起的地方。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
2、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1)漆黑 瓦砾 废墟 爆炸
(2)满脸灰尘 布满血丝 破烂不堪 血迹
(3)父亲 儿子 洛杉矶 地震 挖掘
你能用上这几个词语,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设计意图:开课设计复习词语的环节,其意图在于:一、对上节课所学习的生字词进行巩固。二、进行说话练习,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三、有目的的将词语进行归类,渗透文章写法。
1、看了这个内容,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父亲很勇敢、伟大、了不起
2、从哪儿能看出父亲了不起呢?默读课文找一找
A、了不起体现在大地震中,他却先想到儿子
句子: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
学习“冲”:突出了不顾一切,说明父亲急切的心情。
B、体现在当别的父母都放弃了时,他却不放弃
句子: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学习反义词“绝望”、“失望”:体会父亲坚定的信念
C、体现在有很多人劝他离开时,他始终没有离开
句子: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然而面对这样的劝阻,他却一直在说
句子:“谁愿意帮助我?”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D、体现在周围的环境那么危险,他却不放弃。
因为他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救儿子
E、体现在挖了那么长时间却不放弃。
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这么长时间,父亲是什么样子?
句子: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看看这句,除了时间长,你还看出什么了?
挖的辛苦、费力、却没有停下来
(2)父亲到底是用什么在挖呀?
此时此刻,双手面对的会是什么呢?
(3)到底是什么支持他挖了30多个小时呢?
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4)写法对比:
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挖了很长时间,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挖了两天一夜,没人再来阻挡他。
作者为什么把时间罗列起来?
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父亲啊!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学生既掌握了课文内容,又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渗透了通过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可以体会人物情感的方法。同时,有目的的向学生渗透了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以及通过他人衬托的方法,可以反映人物内心思想的写作手法。为后面尝试写作打下基础。
仅仅是父亲了不起吗?
儿子也了不起。
那他的了不起体现在哪儿呢?默读14-23段,用词语概括出儿子怎么了不起,写在空白处。
A、处事不惊、临危不惧、沉着冷静
16自然段:“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是啊!面对这么大的灾难,很多成年人都无法承受,然而,年仅7岁的阿曼达却如此镇定。
B、舍己为人、舍生忘死、不怕牺牲
23自然段:“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虽然能出去了,但余震随时会来,早一分出去就安全一分,然而他却选择最后一个离开,他这是把生的机会让给了别人。
C、重点理解:“不!”
你们注意到阿曼达语言中的“不!”了吗?
阿曼达坚信父爱的力量,他相信有爸爸在,一切困难都可以克服。
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孩子!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边学边思的良好习惯。培养孩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意识。同时,通过用词语进行批注,调动孩子的语言积累,做到学以致用。
想象:就在灾难降临的一刻,楼房顷刻间倒塌了,把孩子们送入漆黑无比的废墟底下。废墟下的孩子们会遇到许多困难。在这些困难面前,阿曼达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根据下面这些情况写一写。
(教师结合发言点评:你想象出阿曼达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
练习:等了8个小时,琳达哭着说:“我饿极了!我要吃东西!”
阿曼达
等了12小时,杰克浑身发冷,抖个不停。
阿曼达
等了24小时,余震袭来,头顶上的三角架晃动起来,同学们惊恐万分,吓得大哭起来。
阿曼达
等了38小时,空气愈发稀薄。不少同学失去活下去的勇气,绝望地瘫坐在墙边。
阿曼达
这真是个了不起的孩子。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啊!正是他们有着这样的信念,孩子最终得救了!他们紧紧的相拥在一起了。让我们为这对了不起的父子鼓鼓掌吧!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多种情景,为学生写话搭设梯度。同时引导学生将本课所学习的写人方法(外貌、语言、动作描写)运用于自己的写作过程中,活学活用。
学完了课文,我们被这对父子的行为深深的打动了。就让我们再来回味一下父子相见的场面吧!我们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12-23段,把你在这节课体会到的读出来。
(反馈,指名2人与老师配合读)
感谢两位同学精彩的朗读。这节课,我们不仅仅走进了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更学会了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和侧面描写,能够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作文中,也能够尝试着去运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