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桂花雨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桂花带给“我”的快乐。
2.通过品读关键词句,入情入境地感受桂花的香气迷人,以及乡情的可贵,从而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3.在品读、比较、扩展阅读中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衬托”的写法将自己的思乡情怀表达出来。
1.通过品读关键词句,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2.在品读、比较、扩展阅读中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衬托”的写法将自己的思乡情怀表达出来。
1.同学们,在《梅花魂》中,傲雪而立的梅花寄托着外祖父对祖国的无尽思念,那么香气迷人的桂花又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怀呢?今天让我们走进台湾著名作家琦君的作品。齐读课题。
2.课文围绕桂花,主要写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3.交流。(板书:赏花香
摇桂花
送乡亲,泡茶,做糕饼)
4.借助板书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指名说——同桌互相说
1.导语:是啊,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作者美好的回忆,让她一遍又一遍地想起,正如她在文中所写(出示).指名朗读。
[文本框: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已经40多岁了,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让她记忆犹新?到底桂花给作者带来哪些乐趣呢?
2.学生自读找语句
3.全班交流
预设一:
[文本框: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①结合文字感受摇桂花的乐趣(板书:乐)
②联系自身经历谈谈摇桂花之乐
③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预设二:
[文本框: 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①简单交流感受
②指名朗读
1.童年时代的桂花还给我们带来什么乐?(香)故乡的桂花到底有多香?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划出文中直接描写故乡桂花香的句子。
2.交流,出示
[文本框: ①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②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③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④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
3.引导感知“浸”的妙用
4.对比两个“浸”,结合上下文感受乡情
5.体会衬托写法
①两地花香对比:课文中也写到了杭州的桂花。(出示)
[文本框: 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仅仅从字面上看,你觉得是哪里的桂花更香?
A结合“全是”、“那才是”“香飘十里”感受杭州的桂花香
B资料链接:是啊,那座小山,其实是风景名胜“满觉陇”。(出示)
[文本框: 满觉陇因桂花而闻名,每年秋天,桂花盛开,香满空山,落英如雨,故有“满陇桂雨”之美誉。 ]
②理解母亲的话的含义:为什么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小结:原来,故乡的桂花树,不仅承载着我们的快乐,倾注着母亲的心血,还连接着乡亲邻里之间深深的情呀!这份香,这份情,怎么会是满觉陇的桂花所能比的呢?难怪母亲说——(指名读)“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③明确表达方法:现在你明白了吗?作者写杭州的桂花多么香,是为了——(衬托家乡的桂花香)(板书:衬托)
④链接前文,巩固认知:这样的表达方式,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出现过吗?(出示)指名读
[文本框: 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起了。 ——《翠鸟》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桂林山水》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
⑤回归课文:齐读第七自然段。
6.配乐串读全文
1.感知作者: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琦君。(出示作者资料)指名读
2.根据学习单要求,自读琦君的另一篇文章《水是故乡甜》。
3.自读感悟,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
小结:琦君说得好,水是故乡甜,花是—— (还有什么是故乡的好呢?)琦君就是借助家乡的一处景或物,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倾注其中。正所谓“睹物思情”啊!同学们,当我们以后开始写思乡的文章时,也可以——借助故乡的景或物来表达情感,还可以——用上衬托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