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知识和能力:
(1)正确读写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抓住事情的六要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和方法:
(1)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体会情感,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品质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1、 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美国洛杉矶地震的有关资料,汶川地震中感人父母的资料与图片,重点词句字幕投影。
1、谈话: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学习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齐读课题。引导生读出重音。
2、播放地震视频,进入情境。
3、指名汇报看完视频后的感受,引出生字词。
1、课件出示生字词齐读。
2、开火车读。
3、引导生看清字形。(说说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4、书写难写的生字,师巡视指导。
1、.过渡:在这场大地震中,这对父与子(板书“父”“子”)之间发生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想知道吗?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汇报交流。(谁能用用简短的几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生抓住事情的六要素概括。
3、过渡:在这场地震中,很多人都丧失了生命,然而这对父子却为我们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这真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板书“了不起”。)
1、这节课就让我们先走进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课件出示默读要求,生默读。
2、生默读课文,圈点批注,师巡视。
3、汇报交流。根据学生汇报,课件出示重点语句。指导朗读,引导生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
A、动作描写的句子
1、谁来说说你画的句子和体会。指名汇报后课件出示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从哪些词体会到时间的漫长? 能读出这种时间的漫长吗?如生不能读出时间的漫长,指名再读。
2、体会句子的好处。课件出示: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36小时,而是从8小时开始写呢?(作比较后汇报。)
3、领悟表达方法。看看这句话是对父亲进行什么描写?(动作描写)从哪个词看出来?(板书“挖”)从这个挖字你又体会到什么?汇报后小结:一个简简单单的挖字让我们体会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板书(“爱”)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父亲的(生:了不起)
4、过渡:抓住“没人再来阻挡他?”曾经都有哪些人阻挡过、劝说过这位父亲。引出语言描写的句子。
B、学习语言描写的句子。
1、指名汇报,课件出示劝说的的句子,分角色读。
2、指导朗读。面对他们的劝说,父亲的回应是这样三句话。课件出示描写父亲的语言的句子。(想想父亲说这三句话的心情是一样的吗?)指名说。师引读。
3、过渡: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即使没人帮助他,可他依然坚持挖掘,36小时后,父亲变成了什么模样?
C、学习外貌描写的句子。
1、指名读句,课件出示句子。“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2、学习表达方法。闭眼想象父亲的样子,(他满脸灰尘是因为?他双眼布满血丝是因为?他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是因为?)师:这句话又是对父亲进行什么描写?师小结:这些外貌描写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父亲不停挖掘的样子,作者正是通过这些外貌描写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就让我们记住这位历尽艰辛,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父亲的形象吧,齐读句子。
3、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苦苦挖掘?生汇报:(课件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是父亲对儿子作出的什么?(板书:承诺)这一句平日里对儿子的承诺此时已经化作了什么?(动力)师引读:苦苦挖掘的父亲啊,当他挖累了时总会想到(生读),手磨出泡时总会想到(生读),支撑不下去时总会想到(生读)。师:此情此景,让我想起5.12汶川大地震后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课件音乐起,陆续出现汶川地震的一幅幅图片与资料,指名朗读。)
1、过渡:这一幅幅感人的画面无不让人潸然泪下,其实在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透视着父母的爱,而这种爱在灾难来临时却表现的更加炽烈!此时此刻,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位父亲的心,父亲已经挖掘了36个小时,儿子却生死未卜,父亲想对他的儿子说点什么呢?请写下来!
2、汇报,总结:你们动情的话语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了不起的父亲!下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阿曼达,看看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又有怎样一位了不起的儿子!下课。